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药基础 > 《中药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第一版) > 总论(第1-7章)
编号:11699688
附篇一 中药的命名和分类
http://www.100md.com 《中药学》
     中药的命名

    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名称各异。其命名方法,总的来说都与医疗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有以功效命名的,有以药用部位命名的,有以产地命名的,有以生长特性命名的,有以形色气味命名的,有以进口国名或译音命名的,有以避讳命名的,有以隐喻法命名的,有以人名命名的等等。中药命名方法丰富多彩,现分述如下:

    (一)因药物突出的功效而命名:如益母草功善活血调经,主治妇女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阻腹痛等,为妇科经产要药;防风功能祛风息风,防范风邪,主治风病;续断功善行血脉,续筋骨,疗折伤,主治筋伤骨折;覆盆子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善治肾虚遗尿尿频、遗精滑精;决明子功善清肝明目,主治眼科疾病,为明目佳品;千年健能祛风湿,强筋骨,主治风寒湿痹兼肝肾亏虚,腰膝酸痛,痿软无力等,都是以其显著的功效而命名的。

    (二)因药用部位而命名:中药材来源广泛,包括了植物、动物、矿物等,植物、动物类药材药用部位各不相同,以药用部位命名,是中药常用的命名方法之一。植物药中芦根、茅根用根茎入药,苦楝根皮、桑根白皮即以根皮入药;桑叶、大青叶、苏叶等用叶片入药;苏梗、藿香梗、荷梗等以植物的茎入药;桑枝、桂枝等以植物的嫩枝入药;牛蒡子、苏子、莱菔子、枳实、榧实等即以果实、种子入药;菊花、旋覆花、款冬花、芫花等即以花入药。动物药如龟甲、鳖甲、刺猬皮、水牛角、羚羊角、熊胆、黄狗肾、全蝎等则分别是以入药部分甲壳、皮部、角、胆、外生殖器、全部虫体等不同的组织器官来命名的。
, 百拇医药
    (三)因产地而命名:我国疆域辽阔,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产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自古以来医药学家非常重视"道地药材"。如黄连、黄柏、续断等以四川产者为佳,故称川黄连、川黄柏、川断;橘皮以广东新会产者为佳,故称新会皮、广陈皮;茯苓以云南产的最好,故名云苓;砂仁以广东阳春产的质量好,又名阳春砂;地黄以河南怀庆产者最佳,故称怀地黄;人参主产于东北三省,尤以吉林抚松产者为佳,故名吉林参,等等,都是因该地所产的药材质量好,疗效高,因而常在药物名称之前冠以产地之名。

    (四)因形态而命名: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形状,往往有其特殊之处,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人们常常以它们的形态特征而命名。如大腹皮,即以形似大腹而命名;乌头,因其块根形似乌鸦之头而命名;人参乃状如人形,功参天地,故名。罂粟壳、金樱子都是因其形状似罂(口小腹大的瓶子)而得名;牛膝的茎节膨大,似牛的膝关节,故名牛膝;马兜铃则因其似马脖子下挂的小铃铛一样而得名。
, http://www.100md.com
    (五)因气味而命名:某些中药具有特殊的气味,因而成了药物命名的依据。如麝香,因香气远射而得名;丁香、茴香、安息香、檀香等香料药,因具有特殊的香气,故以"香"字命名;而败酱草、臭梧桐、墓头回等,则因具有特殊臭气而得名;鱼腥草,以其具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而命名。

    (六)因滋味而命名:每种中药都具有一定的味道,某些药物就是以它们所特有的滋味来命名。如五味子,因皮肉甘酸,核中辛苦,全果皆有咸味,五味俱全而得名;甘草以其味甘而得名;细辛以味辛而得名;苦参以其味苦而得名;酸枣仁以其味酸而得名。

    (七)困颜色而命名:许多中药都具有各种天然的颜色,因而药物的颜色就成了命名的依据。如色黄的中药有黄芩、黄连、黄柏、黄芪、大黄等;色黑的中药有乌玄参、黑丑、墨旱莲等;色白的中药有白芷、白果、白矾、葱白、薤白等;色紫的中药有紫草、紫参、紫花地丁等;色红的中药有红花、红枣、红豆蔻、丹参、朱砂、赤芍等;色青的中药有青黛、青皮、青蒿等;色绿的中药有绿萼梅、绿豆等。
, http://www.100md.com
    (八)因生长季节而命名:如半夏在夏季的一半(农历五月间)采收,故名半夏;夏枯草、夏天无等都是生长到夏至后枯萎,故冠以夏字;金银花以花蕾入药,花初开时洁白如银,数天后变为金黄,黄白相映,鲜嫩悦目,故名金银花,其中以色白的花蕾入药为好,故简称银花;冬虫夏草是指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蝙蝠幼虫的菌座,因夏天在越冬蛰土的虫体上生出子座形的草菌而得名。

    (九)因进回国名或译音而命名:某些进口药材是以进口国家或地区的名称来命名的。如安息香、苏合香就是以古代安息国、苏合国的国名来命名。有的在药名上冠以"番"、"胡"、"西"等字样,以说明当初并不是国产的药物,如番泻叶、番木鳖、胡椒、胡麻仁、西红花、西洋人参等。有些外来药,由于没有适当的药名,则以译音为名,如诃黎勒、曼陀罗等。

    (十)因避讳而命名:在封建时代,为了避帝王的名讳,药物也改换名称。如延胡索,始载《开宝本草》,原名玄胡索,简称玄胡,后因避宋真宗讳,改玄为延,称延胡索、延胡,至清代避康熙(玄烨)讳,又改玄为元,故又称元胡索、元胡。玄参一药,因避清代康熙(玄烨)讳,改"玄"作"元"而得元参之名。山药原名薯蓣,至唐朝因避代宗(名预)讳改为"薯药",至宋代又为了避英宗(名署)讳而改为山药。
, 百拇医药
    (十一)因人名而命名:有些中药的用名带有传说色彩,这些药多半是以发现者或最初使用者的名字来作药名。如使君子,相传是潘州郭使君治疗儿科病的常用药;刘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传说这个药是由刘裕发现的;杜仲一药,相传是古代有一位叫杜仲的人,因服食此药而得道,后人遂以杜仲而命名;牵牛子传说是由田野老人牵牛谢医而得名;何首乌一药,据说是古代一姓何的老人,因采食此药,120岁仍然须发乌黑发亮,故名何首乌。它如徐长卿等,皆与传说有关。

    (十二)因秉性而命名:如肉苁蓉,为肉质植物,补而不峻,药性从容和缓,故名肉苁蓉;急性子因秉性急猛异常而得名;王不留行性走而不守,其通经下乳之功甚速,虽有帝王之命也不能留其行,故名王不留行;沉香以体重性沉降,入水沉于底者为佳。它如浮小麦浮于水上者、磁石有磁性、滑石性滑腻、阿胶呈胶状等,均与秉性有关。

    中药的分类

    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为了便于检索、研究和运用中药,古今医药学家采用了多种分类法。现简介如下:
, 百拇医药
    一、古代中药分类法

    (一)自然属性分类法 以药物的来源和性质为依据的分类方法。古代本草学多采用此法。早在《周礼》中已有五药(草、木、虫、石、谷)的记载,为后世本草学分类提供了一种模式。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首先采用了自然属性分类法,将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每类中再分上中下三品,这是中药分类法的一大进步。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等书的中药分类法均与其大同小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后,自然属性分类法有了突破性进展。书中根据"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的原则,将1892种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介、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60类(目)。如草部(纲)又分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等11目。析族区类,振纲分目,分类详明科学,体现了进化论思想,是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不少处与近代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分类合拍,对后世本草学分类影响颇大,传沿至今。
, 百拇医药
    (二)功能分类法 我国现存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首先采用的中药分类法。书中365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补虚养命,中品补虚治病,下品功专祛病,为中药按功能分类开拓了思路。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按药物的功用提出了著名的十剂分类法,即宣、通、补、泻、燥、湿、滑、涩、轻、重,使此分类法有较大发展,并对方剂的分类具有重大影响。经各家不断增补,至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功能分类法已较完善。书中将520种药分为补剂、收剂、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等7类。各类再细分,如补类中又分平补、温补、补火、滋水等小类,系统明晰,排列合理,便于应用,进一步完善了按功能分类的方法。

    (三)脏腑经络分类法 以药物归属于哪一脏腑、经络为主来进行分类,其目的是便于临床用药,达到有的放矢。如《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按肝、心、脾、肺、肾、命门、三焦、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十二脏腑将药物进行分类。《本草害利》罗列常用药物,按脏腑分队,分为心部药队、肝部药队、脾部药队、肺部药队、肾部药队、胃部药队、膀胱部药队、胆部药队、大肠部药队、小肠部药队、三焦部药队,每队再以补泻凉温为序,先陈其害,后叙其利,便于临床用药,以达有的放矢之目的。
, http://www.100md.com
    二、现代中药分类法

    (一)中药名称首字笔画排列法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中药大辞典》、《中华药海》(下册)等即采用此种分类法。其优点是将中药归入笔画索引表中,便于查阅。

    (二)功效分类法 功效分类法的优点是便于掌握同一类药物在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禁忌等方面的共性和个性,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它是现代中药学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一般分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益药、收涩药、涌吐药、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

    (三)化学成分分类法 它是按照中药材所含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类。如《中草药化学成分》分为蛋白质与氨基酸类、脂类、糖及其衍生物、有机酸、酚类和鞣质、醌类、内酯、香豆精和异香豆精类、色原酮衍生物类、木脂素类、强心苷类、皂成类、C21甾苷类、萜类,挥发性成分、苦味素、生物碱类等。这种分类法便于研究中药材化学成分与药效间的关系,有利于中药材理化鉴定和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四)药用部分分类法 根据中药材入药部分分为根与根茎、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与种子类、全草类及树脂类、菌藻类、动物类、矿物类、其它等类。这种分类法便于掌握药材的形态特征,有利于同类药物的比较,便于药材经营管理。

    (五)自然分类法 根据生药的原植物或原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采用分类学的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方法。这种方法便于研究药材的品种来源、进化顺序和亲缘关系,有利于中药材的分类鉴定和资源研究,有助于在同科属中研究和寻找具有类似化学成分的新药。, http://www.100md.com(北京中医药大学 钟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