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38422
不能用健康换钱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6日 《生命时报》 2008.12.16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就有着追求健康长寿的文化传统,包括顺应自然,“人顺天道”;控制欲望,“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调适心理,“故能形与神俱”等。然而,健康长寿在“革命及动荡”的年代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那时,政治理想和温饱问题是人们主要的奋斗方向。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经济发展了,中国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变得更快捷、更舒适了。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在其中变化着,感受着。

    民以食为天。30年来,让老百姓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经过上世纪60年代的人,都知道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填饱肚子是每个人的第一要务,什么营养、搭配、健康,一律靠边儿站。那时候,人们的嘴巴里是高粱、红薯和野菜的味道,玉米面都是稀罕物,鸡蛋、带鱼和肉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佳肴。

    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承包”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民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创造了不断的粮食丰收,人们终于开始“吃饱”。其标志是全国逐渐取消粮票、油票,人们不再定量吃饭,家庭不再计划用粮。很快,中国的大小超市里物资开始极度丰富起来,中国人终于从“吃饱”开始追求“吃好”。如今回头看来,当时的“吃好”并不是讲究营养、合理膳食,而是“吃贵重”、“吃稀有”、“吃洋餐”,包括少粗粮多细粮、少蔬菜多鱼肉、少清淡多油荤、少开水多饮料……于是“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成为青少年的时尚,吞服“生猛海鲜”、“燕窝熊掌”、“山珍野味”是一些人的生活质量。十多年下来,我们的孩子发育提前,肥胖增多,我们自己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增加。如梦初醒,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行为,才开始学习合理膳食的知识,讲究吃粗粮、少油淡盐、慢咀嚼、多喝天然的开水等。
, 百拇医药
    我国历来就有“进补”的传统,“十全大补”、“补中益气”、“滋阴补阳”等说法流传甚广。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在“吃好”的同时也逐渐想起了“进补”,人参、西洋参、高丽参“补气”,阿胶、当归、藏红花“补血”,鹿茸、狗肾、牛鞭“补阳”,土鳖、虫草、熟地“补阴”。人们选这些作为补品,或为药膳,或为药酒,后来又制成各种保健品,如“人参蜂王精”、“虫草胶囊”、“鳖精”等。当西方营养学知识支离破碎地进入中国之后,某些人体所需的元素开始被“炒热”,从而形成新一轮“保健品热”,如“核酸热”、“补钙热”、“深海鱼油热”,铺天盖地的广告,名目繁多的补品,一时间,人们应接不暇。面对这种情况,近年来,一批真正的营养学家走到了科普前沿,全面介绍营养学知识,推广科学的营养方法。

    “抽烟喝酒”一直是我们人际交往和个人放松的主要手段。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整体富裕程度的变化,“抽烟喝酒”也在变化。从大前门、大生产、黄金叶到大中华、云烟、苏烟。从二锅头、老白干、高粱酒到XO、五粮液、茅台。“无烟不交友”,“无酒不成席”,成年人忙于经济活动和公务活动,青少年乐于追求时尚。且不说烟酒的浪费,仅烟酒带来的健康危害和生命损失就无法估量。近十多年,我国一批有志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学者大声疾呼,号召人们“戒烟限酒”,督促政府制定各种法规,在公共场所禁烟,不允许给未成年人卖烟酒,目前已初见成效。
, http://www.100md.com
    除此之外,在出行方面,过去人们出门基本靠走路和骑自行车,公交车数量也很少。今天,不仅各种轿车随处可见,出租车招手即停,代步工具数不胜数。出行方便了,但不少人从此就没了运动,年纪轻轻便开始亚健康。

    回首我们30年走过的健康之路,有明显进步,也有严重担忧,发展经济是硬道理,但我们不能“以健康换钱”,否则今后用钱换不回健康。而以上种种健康问题,并不是由于社会富裕所造成的,而是因为中国人科学的健康观念没有跟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这两者本应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对于中国人来说,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是今后的首要任务。现在看病难、看病贵是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健康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健康知识的普及,让人人都“得病难”。研究表明,投入1元钱的预防,可节省医药费8元,重症抢救费100元。对个人来说,健康的钥匙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就能使高血压减少55%,脑卒中减少75%,肿瘤减少33%,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既不花钱又能长寿,一举两得。▲, http://www.100md.com(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 洪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