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论坛报》 > 2008年第50期
编号:11710428
相遇2007 相知2008 相约2009——写在本刊与美国华人糖尿病学会合作一周年之际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25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8年第50期
     如果说与美国赛克勒基金会的“血缘”使本报自创刊伊始就具有国际合作的先天优势,那么与国际医学论坛集团所属日、德等医学论坛报社的合作以及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合作则使本报内容得以丰富,而《中国医学论坛报》循环周刊与美国华人糖尿病学会的携手又为本报的多元化合作融入了新的元素。

    在《华人足迹》系列报道刊登一周年之际,本刊收到美国华人糖尿病学会(CADA)主席叶建平教授、副主席蔡露教授的来信,信中赞扬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和CADA为海内外华人在糖尿病科研领域的交流创造了机会,为合作架起了桥梁,更为爱国学子报效祖国提供了平台。信中特别提到:“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循环周刊为更多的大陆学者了解海外华人学术进展及互通信息打开了窗口、提供了方便;我们希望CADA会员继续积极、踊跃地为循环周刊投稿。”

    相遇

    2007年冬,在CDS第11次全国学术会议上,本报记者第一次遇到CADA主席叶建平教授,并第一次对CADA有所了解。CADA成立于2004年,是由来自中国大陆的一批学者自发组成的学术团体,会员均为从事糖尿病研究多年并具有自己的实验室和科研课题的专家学者。CADA的成立得到了CDS的大力支持,4年来两会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 百拇医药
    记者在海外生活过一段时间,曾深切感受到海外赤子的报国之心。他们在异国他乡努力着,奋斗着,在天涯海角与祖国荣辱与共,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或许是对海外华人的特殊感情使我和叶教授拉近了距离,合作意向一拍即合,短暂的交流衍生了系列报道《华人足迹》,并一期期伴随本报走过了2008年。

    相知

    合作在友好的氛围中启航,但也有小小遗憾:由于本刊的版面有限,致使第二期未能按预先约定的时间刊登,CADA专家提出疑问,为此记者在致歉信中写到:“与贵学会的合作,使本刊迈出了新的一步,使读者的目光延伸到新的领域,也使海外华人的风采得以在国人面前展示。”记者表示:“或许是我们的合作刚刚开始,尚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或许是我们的工作有诸多不妥之处,如果是这样的话,还请您们多多原谅。我们会非常尊重您们的意见,使我们的合作变得更加愉快……”而叶教授立即给予了谅解:“……我非常喜欢你对于CADA与《中国医学论坛报》合作的赞赏,我相信我们将会建立起一个长期的、多产的合作关系”。
, 百拇医药
    在此后的交流中,诚信、友好、严谨的作风始终贯穿其中。每月15号,蔡露教授总会准时将稿件传来。而本刊月末一期,CADA会员的稿件也会如期与广大读者见面。

    相约

    经过一年信件往来,2008年冬,在厦门CDS第12次全国学术会议上,记者再次见到了叶教授,也见到了蔡露、刘峰、刘振启等7位为本刊撰稿的CADA委员。

    叶教授再度介绍了CADA的最新情况:“成立4年来,CADA发展的速度是喜人的,目前已有60多名会员。CADA每两年举行一次年会,均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的前一天举行。2009年6月4日,计划在新奥尔良举行第三届CADA年会,届时欢迎每一位与会学者去我所工作的研究所参观。”

    会后,各位委员向我询问了更多有关《中国医学论坛报》的情况,并拟定了2009年的合作方案。蔡教授表示:“看了你们的报纸后,感觉你们提供的医学信息非常丰富,分叠分科也很专业。”几位委员表达了相同的一句话:“感谢你们对我的文章所作的编辑。”

    在得知本刊即将推出年度回顾时,叶教授和蔡教授表示:“……CADA组委会全体成员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我们会在糖尿病的研究和诊治事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并相信通过这一平台,在防治糖尿病、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征途上留下华人的足迹。”,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