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09793
热烈祝贺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成立50周年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49期
     继承创新出佳绩 科学发展谱新篇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成立于1958年,至今已经走过五十年历程。该院隶属于浙江省卫生厅,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开展中医药科研和防病治病,为人类健康服务为办院宗旨,是浙江省唯一的省级中医药专业研究机构。建院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中,在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药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该院的中医药科研、医疗、教学和对外交流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浙江省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八五”期间,该院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加强建设的单位之一。“十五”以来,该院坚持“科技兴院”战略,坚持以临床为依托、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办院方针,确立了以临床医学研究、中药新药开发、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中医文献信息研究、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等为重点研究领域,先后建成6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和医学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二级实验室,4个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进入“十一五”以来,该院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在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专科7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4个,被列为全国重点中医院和浙江省中医名院建设单位。
, http://www.100md.com
    沧海桑田,创业艰难

    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弹指一挥间。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反复曲折的道路。

    1956年6月,在浙江省卫生厅的直接领导下,开始筹建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设立筹备委员会,边筹备,边工作。1958年7月在杭州市教仁路15号正式成立“浙江省中医研究所”。首任所长史沛棠、副所长潘澄濂等老一辈创建者,均为当时名重一时的名医学者。

    建院初期,规模较小。到了1959年,全所分为行政办公室、临床室、中药室及文献室等4个组,正式职工45名。仪器设备、中药标本、图书资料等都已初具规模。十年动乱期间,全所的科研工作基本停顿,处于瘫痪状态。1973年底起,浙江省中医研究所从浙江医科大学析出,划归浙江省卫生厅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级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科研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该院的投入力度,不仅投入大量资金,实施异地新建,同时在技术力量配备、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机构规模迅速壮大。1980年12月,建筑总面积达10236平方米的科研大楼及辅助用房在新址杭州市天目山路26号建成,该院整体搬迁至新址,并更名为“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1989年3月,更名为“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 http://www.100md.com
    防病治病是中医药科研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中医药科研必须依托于临床。为此,老一辈研究院人提出了兴建附属医院,真正拥有自己的科研临床基地的宏伟规划。经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批准,该院附属医院(浙江省第二中医院)于1987年立项建设,并被列为浙江省“九五”重点建设项目。经过两次全省振兴中医大会,附属医院的一期、二期工程先后动工。1994年10月,坐落于杭州市古翠路的浙江省第二中医院开诊,实现了研究院几代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夙愿。

    2000年7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浙江省卫生厅对其三家直属单位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省第二中医院和浙江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实施机构重组,组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同时保留“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和“浙江省精神卫生研究院”机构名称。

    目前,该院设有中医临床医学研究所、中药研究所、基础实验研究所、蚕业资源药用开发中心、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浙江中医杂志社、动物实验中心等7个研究所室,拥有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全国中医药信息检索中心浙江分中心、浙江省中药新药研究中心等机构。挂靠机构有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中医药信息检索中心浙江分中心、浙江省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中心等。拥有国家级及省级名中医10余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名。在翠苑院区,拥有1100张床位、员工1300人的现代化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迅速崛起在杭州城的西部。该院由此进入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 http://www.100md.com
    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建院五十年来,历任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发进取,扎实努力,在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医文献研究发掘以及蚕业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药用资源开发研究等方面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为推动浙江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研究院创建早期,主要开展地方病和血吸虫病、丝虫病、传染性肝炎、乙脑、蛇伤等中医药防治研究。1978年以来,广泛开展了中医药防治肿瘤和呼吸、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以及中药、蚕业资源、文献、针灸、推拿等研究,并长期致力于总结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医肿瘤研究、蚕业药用资源开发研究、呼吸疾病研究、中药研究和中医文献研究等重点学科。

    蚕业药用资源开发研究是该院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魏克民研究员与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开展了蚕业药用资源开发研究工作,先后完成课题39项,其中12项次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成功地从蚕蛹、蚕砂等原料中开发出新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系列产品30余个品种。“蚕砂提取物研制中药II类新药生血宁片”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魏克民研究员先后获得浙江省特级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 百拇医药
    在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间,全院共承担各级中医药科研课题15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52项。“中药光敏剂诊治恶性肿瘤的研究”、“脾虚本质研究”、“艾滋Ⅰ号免疫调节和抗HIV作用的实验研究”、“蚕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开发”、“长必安胶囊抗大肠癌术后转移的研究”以及“桑白皮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等6项课题先后被列为“七五”至“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完成计划课题90余项,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90余项次,其中荣获国家及省部级成果奖励47项次。填补我国抗蛇毒血清空白的成果“精制蝮蛇、五步蛇、银环蛇抗毒血清”荣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中药光敏剂诊治恶性肿瘤研究”成果1992年荣获全国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当时浙江省在该奖级的空白。先后研制开发了黄芪生脉饮、胃复春、养胃冲剂、生血宁、肝血宝、血障平、慢支固本冲剂、枸椽酸钙等20余只国家新药,投入临床,深受欢迎。获得专利10余项。

    通过加强科研内涵建设,研究院的综合实力不断加强,两个效益同步增长,学术地位不断提高。根据浙江省科委在“八五”期末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在当时全省130所省、市二级科研机构综合绩效评价中名列第三位。而19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的一项题为《中医药科研机构综合评价》的研究则表明,该院在全国42所省级以上中医药科研院所中名列总评价第一名。
, 百拇医药
    改革创新,凯歌前行

    自2000年实施机构重组以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确立"科教兴院"的办院方针,明确提出要以中医药科技为先导,通过科研与临床的紧密结合,再造辉煌。该院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搞活内部机制,调整科研结构,明确重点研究方向,建立和完善了新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精心编制了院“十五”、“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先后两次召开全院科技大会,重奖科技人员,出台了支持扶植科研工作的有关政策和配套措施,并用每年业务收入的2%设立院科教基金。全院树立水平与效益并重、研究与开发并举的新观念,支持鼓励科技人员主动面向临床、面向企业、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搞科研,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组后,课题立项稳步增长,成果奖励喜报频传。自2000年以来,该院承担各级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79项。先后有40余项科研成果通过验收鉴定。获国家专利9项,开展横向课题、技术服务项目110余项,先后开发生血宁片、归脾颗粒、清胃黄连片、经不痛巴布剂、伤痛膏巴布剂、冰硼膜等7个国家新药。获得各级奖项50项次,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次,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新药生血宁片转让投产后,产生了巨大的效益。2007年销售额达2.48亿元,产值达2.96亿元。曾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一等奖的成果“药用新辅料壳聚糖及其制剂冰硼膜”转让后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壳聚糖2005年销售额达1.5亿元。这些都为中医药事业,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 百拇医药
    重组后,学科建设明显加强。先后建成中医文献学、中药资源学、中西医结合急救学、中西医结合精神病学、中医肿瘤学、精神卫生学等6个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和省医学重点学科,建成了蚕业资源药用开发研究实验室、中医内科实验室等2个国家中医药二级实验室和4个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目前,该院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项(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科、针灸科),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1项,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浙江省中医药重点专科7个。浙江省中药新药研发实验室被列为浙江省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建设单位。蚕业资源药用实验室申报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已于2008年11月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评估检查。

    条件建设不断改善。近八年来,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改

    造了实验动物中心、蚕业资源药用开发研究中心、中药研究所、制剂室,更新了科研仪器设备;投入1220余万元,进行了中药质量标准化技术平台、中药超微粉碎研究平台、中药有效部位高纯度活性物质提取纯化技术平台、蚕砂叶绿素药用
, 百拇医药
    科技创新平台、氨基酸分离分析系统、中药心肺联合药效及安全性实验平台、中药细胞药理学研究的技术平台、中药免疫药理实验技术平台、中西医结合骨质疏松实验室、荧光检测系统、中药抗HP耐药株检测系统、浙江省中医药科技信息平台等科技平台的建设。1998年底时,全院的科研设备总值仅为380余万元。到了2008年11月,科研设备总值增加到1300余万元。

    同时,该院的中西医结合医疗工作也得到长足的发展。重组后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坚持走“科技兴院”之路,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抓规范化医院管理,大力引进各科人才,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该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宗旨,致力于为广大患者提供“便捷、及时、高效、优质”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开展了“以人为本,优化服务”活动,先后推出“门诊一站式服务”、“病房宾馆化服务”、“后医院管理”等服务新举措,促进医疗业务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业务规模逐年扩大,业务收入连年翻番。全院门急诊人数从2000年的17.96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82.87万人次,增加4.61倍;年收治病人数从2000年的1342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11861人次,增长8.84倍。医疗业务收入从2000年的2500万元上升到2007年3.6亿元,2008年预计将突破4亿元,比重组之初翻四番。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单位”等称号。
, 百拇医药
    把握方向,继承弘扬

    五十年来,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的科技工作者们总是紧紧依靠党的中医药政策,牢牢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繁荣中医药学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文献研究是该院重点学科之一。自建院以来,该院一直致力于中医药文献古籍整理挖掘和老中医经验总结工作。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先后承担课题40余项,编著出版专著50余部,计3000余万字;先后获得科技奖励20余项次,其中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次,在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自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该院对院藏古本大型医学类书《医方类聚》进行了整理和校点,全书共计11册1200万字,1981年至198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和日本雄浑社先后出版。2006~2007年,该院又再次组织人员对该书进行了深入的整理研究,重新出版了《医方类聚》重刊本,在国际上特别韩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2007年10月,该院与韩国韩医学研究院联合在杭州举办了“《医方类聚》及中韩传统医学文献研究研讨会暨国际东亚传统医学史学术会议”,与会的中韩两国医学文献研究者达到60余人。温病文献研究是该院文献研究的优势和特色。自80年代初整理出版《温疫论评注》,到近年来开展的温病学派四大家研究、湿热病古今文献整理研究、王孟英著述的发掘整理与研究、疫病名医名论名方研究等,成果丰硕,为温病学理论创新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 百拇医药
    该院浙江中医杂志社编辑出版两种著名的传统医学期刊——《浙江中医杂志》和《养生月刊》。《浙江中医杂志》创刊于1956年,是国内创刊较早的中医学术期刊之一,至今已出版发行编辑出版450余期。该刊注重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实用诊疗技术的推广普及,突出实用价值和地方特色,先后入选中国医学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行量在全国同类刊物中名列前茅。《养生月刊》的前身是《气功》杂志,创刊于1980年。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更好地为广大群众养生保健服务,该刊自2001年起改名为《养生月刊》,继续在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宣传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迄今已经出版近300期,深受读者欢迎。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是浙江省最早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和国际传统中医药教学培训的机构之一,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中医药对外培训定点机构。早在1983年,该院就成功地举办了数期国际中医(针灸)培训班,为澳大利亚等国培训了数十名学员,为中医药在这些国家的传播和普及作出了贡献。该院拥有一支精干的对外教学师资及翻译队伍,并具备较为完善的教学设施,开设了中医内科、儿科、妇科、肿瘤、骨伤、针灸、推拿等培训课程,先后接待了来自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外国学员前来培训进修。与此同时,该院还有计划地派遣中医药专家前往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及讲学活动;派出中青年科技人员赴美国、日本、瑞典、丹麦、法国、德国等国进修或访问研究,促进了中医药向全世界传播。先后派出医务人员10余人次参加援外医疗队,赴中非、马里、纳米比亚等国执行援外任务。
, 百拇医药
    忆昔抚今,壮怀激烈。该院的干部职工深深地体会到,发展是硬道理。改革与创新是中医药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永恒主题。只有牢牢把握这个主题,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团结一致向着这个主题而奋进,中医药科技事业才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该院《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的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是:以重点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努力开创中医药科技工作的新局面。到2010年,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学科优势更加突出,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科技总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中医药研究和精神卫生研究达到省内领先水平,部分学科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一柱丰碑五十载,百舸争流看今朝。在新世纪里,在党的中医药政策的指引下,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将以50年华诞为契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浙江省建设“科技强省”、“卫生强省”的战略目标,坚持“科技兴院”的办院方针,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以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协调发展,促进医疗业务快速增长,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