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缅怀学习
编号:11715869
善学者师承要走样 ——纪念姜春华教授诞辰101周年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57期
     今年是姜春华教授诞辰101周年。世上健在的百岁寿星何其多啊,可先生却已离开我们17年了!寒暑17易,恩师音容笑貌却越来越明晰,往事历历,宛如发生在昨天。

    南通多名医。先生自幼从父青云公习医,18岁悬壶沪上,复从陆渊雷先生游,精勤不倦,上世纪30年代已斐声华夏医林。

    1954年,先生执教上海第一医学院并先后兼任华山医院、中山医院中医科主任。1978年任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卫生部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辞海·中医分册》主编等职。还曾当选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七届人大常委。1991年被国务院认定为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以表彰先生为中医事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先生学识渊博,敢于创新,中西汇通,著作等身。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主张“辨病与辨证结合”,提出“截断扭转”学说,直折病势,缩短病程,使中医疗效大为提高。公开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著作10余部。其中,他主编的《肾的研究》一书,在日本就曾被两度翻译,而海外广为流传的《活血化瘀研究》一书,日本学者赞誉“为现代医学开辟了新的视野”。
, 百拇医药
    先生一生桃李满天下,在他数以千计的学生中,我入师门虽晚,但年岁亦长,38岁得列门墙实属幸运偶然。1986年,我任安徽省芜湖地区中医学会秘书长,在学会印行的内部刊物《中医药资料汇编》中发表了一篇题为《从看中医病案规范化》的论文。当时安徽中医学院的张笑平发现这份内刊,向姜老作了推荐。我们随即给先生寄上刊物并邀先生讲学。博闻强记、涉猎甚广的姜春华教授百忙中阅读后,居然专门给宣城卫生局中医学会寄来一封亲笔信——

    卫生局中医学会执事同志:

    《医药资料汇编》收到,谢谢!对贵地同道水平至好钦佩。尤其李佛基同志一文与鄙见不谋而合。拙拟提纲已由陈医师寄奉,敬请匡正。专此,敬请暑安!

    姜春华 八月二日

    不但肯定了内地名不见经传的一份内刊,还欣然答应前来讲学,这让我们喜出望外。不久,我学会收到姜老交陈泽霖教授寄来的讲学提纲。当年8月下旬,姜教授来宣城讲学。听课的除芜湖地区9县中西医务工作者外,还有很多同道从外地赶来。在坐满500多名听众的会堂里,姜老传道授业共达6个多小时。78岁的姜教授思路敏捷,旁征博引,他独到的临床经验,独创的研究思路,让听众如醉如痴。翌日,先生又来到条件简陋的宣城地区二院(宣城市医院前身)上专家义诊。这是第一次有幸随先生应诊,由于病人太多,12点多了却根本下不了班。我起身到诊室外请大家下午再来,但还有四五个候诊的病人巴巴地望着不肯离去。姜老制止了我,耐心地把所有病人看完,此时已是下午1点。我请他去用午餐,他却立起身说:“赶紧帮我找厕所。”我才猛然想起先生有糖尿病。而那时的医院条件简陋,卫生间还在门诊部下的操场边,情急之下,我找来痰盂掩上门让老师方便。目击这一幕的二三学子无不为先生急病人所急的高尚医德所深深感动!
, 百拇医药
    为支持内地的中医事业发展,姜老不但自己来讲学,还先后为我们请陈泽霖、陈梅芳教授、金明渊主任医师等学者来宣城讲学。又多次向《中医杂志》等学术期刊推荐晚生后学的论文。笔者完成《中药若干概念问题探讨》一文寄先生赐教,先生慎重地转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药学院中医药专家叶桔泉教授审阅。得到叶老首肯后再向《上海中医药》杂志推荐,是文刊登于1987年8月该杂志第八期篇首。先生就是这样不遗余力地支持、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中医各类人才。

    1987年夏,先生第二次应宣城地区中医学会邀请来讲学。讲学毕,毕业于上海一医的宣城地区卫生局徐明生局长,请姜春华、金明渊两位年近八旬的学者赴黄山小憩。再三恳请后,二老答应了,我陪同二老上山。孰料索道登山后竟遇滂沱大雨,三人被困白鹅岭索道站,无法前往近在咫尺的北海宾馆。先生随遇而安,雨中绕索道站一周,眺望烟雨迷濛中的黄山,笑道:“无缘莫强求——生平第一次到黄山,黄山不肯以真面目见教啊!”在等索道下山的时间里,两位学者针对我的请教,精论岐黄之道,师生全然忘记窗外风雨,不觉长谈两个多小时。这是我从医四十多年中最独特最难忘的一次聆听老师教诲的经历。
, 百拇医药
    先生善于因材施教。针对我的特点,他告诫我先把中医功底打扎实,再去涉猎现代医学。千万别丢了根本,弄成中医不会西医不懂非中非西的“半瓶醋”。

    先生眼盯现代医学潮流,始终站在中西医学前沿而游刃有余,却又是位功底深厚学识渊博的地道中医。当我仔细研究先生签字赠我的《伤寒论释义》、《活血化瘀研究》等5部著作之后,才心领了什么是真正的中西医汇通。20多年来,我彻底放下了欲在现代医学领域与西医同行一较高下的念头,扬己所长,避彼所短;取彼所长,补己所短。刻苦学习中医典籍,坚持辨证论治,逐渐提高了中医临床疗效。

    “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先生为提高中医疗效殚精竭虑,创制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方,如“软肝汤”、“扶正化瘀利水汤”、“截喘汤”、“姜氏黑大豆丸”等。他的“截断扭转”学说也成为中医高效、速效的一大法门。

    先生亟盼祖国医学兴旺发达,他鼓励后学,提倡创新。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善学者师承要走样。”当时我并未领会,只道是大师自谦之词。近20年来才逐渐领悟老师谆谆教诲的深意。先生曾撰文批评叶天士用药“轻描淡写如儿戏”,抨击叶氏终身甚少用柴胡。叶氏用药多轻灵,然确有药轻不逮之处。柴胡自古是重要的常用中药,其功无须评述。然而,笔者在治疗“免疫性肝炎”过程中,发现对此类病人一旦用柴胡转氨酶即升高。于是信服叶天士“柴胡劫肝阴”之说不谬,治疗此类患者代之以白蒺藜疏肝。谨告先生在天之灵,学生学您已稍有“走样”了。

    先生于我,师恩甚深。曾专门手书“勤求古训博采新知”的条幅赐与,此条幅笔者视如珍宝,始终悬诸座右。师训源出《伤寒论》自述中的“勤求古训,博采群方”,易仲景后二字而赋于新意。先生重传统求创新的精神可见一斑。

    先生诞生于积贫积弱的清末,为一洗“东亚病夫”的耻辱,弃丹青而入杏林。精研岐黄近70年,活人无数。亲炙、私淑弟子亦无数。值此先生诞辰101周年,谨撰此文以表众多学子的缅怀之情。

    熠熠春华,秋实已繁。科学发展,与时俱进。师在天之灵当含笑颔首!,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