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2 > 正文
编号:11713522
高粘与高凝状态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7kb)。

    高粘与高凝状态

    高粘状态

    血液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和凝固性,并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超出此范围即可引起高粘、高凝或低粘、低凝。

    一. 血液粘稠性 血液粘稠性是血液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原因有:1、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2、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等;3、其他成分-血脂、血糖等。正常的血液粘稠度有利于血液的正常流动,组织的供氧供血,这些细胞、蛋白质增多,血脂、血糖升高都可引起血液粘稠性增高,使血流变慢,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头昏眼花,记忆力减退,心悸等症状,长期如此,可引起脑萎缩,心肌变性硬化等。

    二. 血黏度测定 血液粘稠度可通过测定一些指标加以确定

    1. 全血黏度 血液在一定温度,在一定压力下通过一定管径的毛细管的流速。正常男8.2±2,女6.3±0.6。

    2. 血浆黏度 血浆在一定温度,在一定压力下通过一定管径的毛细管的流速。正常1.6±0.1。

    3. 红细胞压积(Ht) 血液在一定转速、一定时间离心下,红细胞部分所占的比例,红细胞是决定血黏度的最重要因素。正常男:0.46±0.05,女0.40±0.05(老年人最适Ht0.36~0.40)。

    4. 血沉 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管径下,红细胞自然下沉率,反映红细胞聚集性和Ht。

    5. 红细胞变形性(指数) 红细胞有一定的变形能力,能通过直径小于红细胞直径的小血管。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使血流减慢,影响微循环(决定高切变时血黏度)。影响红细胞变形性因素:1、膜微黏度-膜骨架蛋白、膜脂双层,2、红细胞内容物黏度,3、外部因素-血小板、血浆蛋白。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冠心病、再障、MDS、Hb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肾病等。

    6. 红细胞电泳时间 与红细胞表面电荷性质、密度有关,决定红细胞聚集性、影响红细胞寿命。冠心病、心绞痛时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

    7. 红细胞聚集指数 与红细胞表面电荷(负电荷降低)、膜性质(膜上沉积粘性蛋白)长链高分子蛋白质如纤维蛋白、球蛋白(带正电荷,作为桥连接红细胞)。增高见于DIC、免疫球蛋白(IgM)升高、心肌梗塞、血型B等。聚集性、电泳时间、变形性之间相互影响。

    8. 血小板黏附性 血小板膜上GPIb-IX复合物与血管壁内皮细胞上vWF结合(体内)或与玻璃球(珠)(体外)结合。增高: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血栓形成、高血压、肥胖。降低:白血病、尿毒症、再障、肝硬化、服阿司匹林和肝素。

    9. 血小板聚集性 通过GPIIb/IIIa-Fig-GPIIb/IIIa形式聚集,诱发物:ADP、胶原、肾上腺素;TXA2、损伤;PAF-炎症时。聚集有两个时相:第一时相-迅速、能解聚;第二时相-较慢、不可逆。增高: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血栓性疾病;降低:ITP、血小板无力症、ARDS。

    10. 纤维蛋白原 血液由胶质状态转为凝胶状态即Fig→Fi,血浆中90%是水,可溶性固体成分10%,其中学习奖蛋白7.5%(白蛋白60%,球蛋白30%,Fig5%),脂类1%,糖、氨基酸0.15%。Fig影响红细胞聚集,参与血小板聚集(更重要是参与凝血)。正常2~4g/L。增高:冠心病、心梗、脑血栓、吸烟、高血脂、肥胖、饮酒等。

    11. 微循环测定 手、足甲皱、眼球结膜、唇、舌皮肤等处。观察:1 毛细血管袢形态(轮廓、清晰度、排列、外形、数目6~12支/mm2、长度、管径、有无弯曲、扩张、渗出);2 毛细血管袢内微血流动态 流速、流态(红细胞聚集-泥沙状、颗粒状、絮状等)、周围变化(渗出、出血)。

    三. 系统疾病与血液流变学

    1. 冠心病、动脉硬化 机理:脂质学说 LDL通过吞饮泡、细胞间隙进入动脉壁;流动分离学说 局部瘀积、血黏度增加,使血小板黏附、聚集,纤维蛋白原积沉;内皮损伤学说 高血压-压力,管壁振动损伤-湍流、变应力。防治:1 降血脂-饮食控制、药物;2 降压、补钙、禁烟;3 改善高粘高凝状态。

    (1) 稀释法 使Hct降至30%(人体安静状态下氧利用能力最高),①去红细胞(红细胞单采),②葡聚糖40,③血液等量稀释法(放血疗法,700~1200ml,分2~3次)。

    (2) 抑制血小板功能 阿斯匹林,潘生丁。

    (3) 蝮蛇抗栓酶0.1u/Kg+NS ivqtt qd×10d,皮试(使Fig→Fig(不全性)→FDP)

    (4) 改善血流变中药,如丹参、川芎嗪40ml ivqtt。

    (5) 钙拮抗剂 改善红细胞变形性抑制血小板聚集。

    2. 高脂血症 血脂是指血浆与血清中脂类统称,主要成分: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游离脂肪酸。血脂为脂溶性,必须与蛋白(载脂蛋白)结合才能成为水溶性而转移到全身。载脂蛋白功能:1 维持脂蛋白生理功能其结构,2 参与酶活动调节如APOII-激活脂蛋白酶,APOIII-抑制脂蛋白酶。

    分型 名称 胆固醇 甘油三脂 胆/甘 脂蛋白电泳 血浆外观

    β 前β

    罕见 I 高乳糜微粒血症 N ↑ <0.1~0.2 N 轻染 上层奶油样,下层清

    常见 IIa 高β脂蛋白血症(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 ↑ N >1.5 深染 轻染

    常见 IIb 高β脂蛋白血症 ↑ ↑ 可变 深染 深染

    少见 III 阔β型高脂蛋白血症 ↑ ↑ ≥1 阔β带 40%糖耐量异常

    很常见 IV 高前β脂蛋白血症 N ↑ <0.08 N 深染 40%糖耐量异常

    少见 V 混合型脂蛋白血症 N ↑ 0.2~0.4 中染 深染

    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膜微黏度升高,变形能力下降,微循环障碍,血黏度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防治:降脂治疗:安妥明,0.5Tid IV、V、III、IIb;非诺贝特,0.5Tid II、IV、V、III;烟酸0.5Tid IIb、III、IV、V;中药如复方山楂、三七。

    3. 糖尿病 发病:遗传基因+环境因素--全身性慢性代谢性疾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脂肪、维生素、电解质、水、酸碱代谢紊乱。病理:全身小血管、微血管病变、大血管动脉硬化。血液流变学:1 血黏度升高,低切速下更著(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变形能力下降有关);2 微循环异常,排列紊乱、异型管袢、出血、渗血等;3 血小板黏附、聚集性升高。治疗:1 丹参、川芎、红花;2 血液稀释法;3 654-2-改善微循环;4 抗血小板药;5 ATP、CoA、钙拮抗剂 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

    4. 肿瘤 全世界600万/年,我国130万/年发生肿瘤,430万/年,我国100万/年死于肿瘤。血液流变学:Hct↓,ESR↑,RBC聚集性↑,血浆黏度↑↑,Fig↑↑,微循环异常-改善血流变有助于肿瘤转移的预防(血浆黏度↑→血流减慢→红细胞聚集→癌细胞从血管轴心处向血管壁迁移→穿透血管壁进入转移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