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最新04 > 正文
编号:11713853
心肺复苏的进展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80kb)。

    心肺复苏的进展

    (New Concepts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任永功

    深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心肺复苏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圣经年代,然而现代复苏则从1966年开始,当时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和国家研究会拟定心肺复苏的执行标准。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为一室颤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进。1958年美国Peter Safar发明了口对口呼吸法,经实验证实此法简单易行,可产生较大的潮气量,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1960年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

    199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修订了心肺复苏指南,提出了ABC的急救程序。

    1999年9月7~9日第五次Wolf Creek复苏学专家会议在美国Rancho Mirage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各国专家58人,讨论了有关CPR多个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心脏紧急救治和心肺复苏国际指南2000"修订会议。第一、二次会议相继于3月23~26日及9月25~29日在美国Dallas举行,全面祥尽讨论有关"指南"的各个方面。

    CPR详细操作的指导方针已经形成公式和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2005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公布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标准(简称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该指南对心脏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大量修订,提出了尽量缩短查体时间,保证CPR质量,并特别强调了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意义。围绕这一核心,新指南对于2000年指南的许多问题作了改进和更新。

    第一节 心跳骤停

    一、 心跳停止的分类

    (一)、 心搏停止或称心室停顿:心脏大多数处于舒张状态,心室完全丧失收缩活动,心电图上无任何心室激动波可见或呈一条平线。

    (二)、 心室颤动(室颤)

    心室肌发生极不规则的快速而又不协调的颤动。正常心电图波群消失出现不规则的锯齿状波,每分钟可达200~400次。

    (三)、电机械分离

    电机械分离,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心律,心室肌可断续出现微弱的不完整收缩,心电图仍有低幅的心室复合波,频率30次/min以下。心脏听诊听不到心音,大动脉亦扪不到搏动。

    在心脏骤停的三种类型中,虽然在心电图和心脏活动方面各有特点,其结果是心脏丧失泵血功能,使血液循环停止而引起相同的临床表现。

    二、 心跳停止的原因

    (一)、 心原性心脏骤停 许多心血管疾病可发生心脏骤停。

    1、 冠心病最为常见,急性心肌缺血尚未形成栓塞者可能发生心室颤动而猝死。

    2、 任何心肌病都可能发生心脏骤停,肥厚型者最为常见,其次为扩张型。

    3、 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病变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心脏骤停的原因。

    4、 其它如先天性心内血栓或肿瘤栓塞,人工机械瓣或起搏器故障等也是心脏骤停的原因。

    (二) 非心原性心脏骤停

    1、 呼吸停止 气管异物,吸入有毒烟雾气体及溺水所造成呼吸道梗阻;某些药物(麻醉性镇痛药、催眠药)过量均可能发生呼吸停止。此时机体因组织缺氧造成呼吸停止。

    2、 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衡 严重的高钾血症和血清钾过低均可导致心脏骤停,血钠过低或血钙过低加重高血钾的影响,而血钠过低加重低血钾的后果。

    3、 药物中毒或过敏 临床治疗用药的不良反应,青霉素、链霉素和某些血清制品可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均可导致心脏骤停。

    4、 手术时大血管破裂或恶性肿瘤创面大出血,导致心脏骤停。

    5、 麻醉意外 全脊髓麻醉、气管内吸入麻醉时,连接管脱落,麻醉机活瓣失灵,麻醉过深,机体缺氧造成心脏骤停。

    6、 麻醉诱导时给药速度过快及用量过大,均可导致心血管功能抑制,如低血压未能及时发现及处理,造成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收缩无力引起室颤或心跳骤停。

    7、 神经反射 手术探查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的方法不当,导致心室停搏。

    8、 电击和雷击 触电或被雷击时,强电流通过心脏,可直接引起室颤或心室停搏。

    三、 安全时限与复苏成功率

    1. 安全时限 心搏呼吸突然停止后,血液循环停止。脑细胞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循环停止4~6min后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在常温情况下,心搏停止3s患者感头晕,10~20s即可发生昏厥或抽搐,60s瞳孔散大,呼吸可同时停止,亦可在30~60s后停止,4~6min后大脑细胞有可能发生不可逆损害。因此,要使患者得救,避免脑细胞死亡,心搏呼吸恢复后意识也能恢复,就必须在心搏停止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复苏早迟,决定存活率高低。尽管某些实验与临床研究有心搏停止达20min而心肺复苏仍获成功的报道,但大量实践表明,4min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有一半人被救活,4~6min开始进行复苏者,10%可以救活;超过6min者存活仅4%,10min以上开始进行复苏者,存活率更低。

    2、 我国与发达国家复苏成功率

    根据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的资料,1998年出救护车抢救心搏停止患者4564例,其中进行心肺复苏(CPR)者4375例,初期复苏成功者46例,未成功者4329例,最后仅一例康复出院。1999年情况也类似,抢救心脏猝死和心搏骤停者4374例,现场复苏成功者59例,随访59例,仅一例康复出院。最后复苏成功率如此之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自患者心搏停止至开始CPR的时间太迟,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努力设法提高CPR的成功率。

    目前深圳市急救医学网络体系较为发达,市急救医疗中心"120"指挥调度遵循集中受理,分片负责,就近出车,就近抢救,就近分专科护送的原则。已形成以急救医疗中心为龙头,72家网络医院组成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各急救网络医院急诊科负责本区域内的院前急救任务。已有150辆救护车(其中监护型救护车105辆)。其特点是网点多,覆盖广,急救半径小(3~5Km)。院内反应时间短(平均1.63Min),反应速度快,平均7.3Min到达现场。

    美国西雅图(Seattle)是世界上复苏成功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当地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称为medic I,可谓星罗棋布。因其抢救半径较短,一般救护车均可在6min以内到达出事现场,现场复苏成功率达60%,送医院后,其中一半即30%在2~3周内因基础疾病和各种并发症而死亡,另外30%可康复出院,5%留有某些神经系统的缺陷。因此,心肺复苏最后成功,康复出院而无任何神经功能障碍者高达25%。但在美国一般地区的报道,院外心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仍在20%以下,总体来看,欧洲的院外心搏骤停的复苏存活率可达20%左右。

    第二节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8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