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4 > 正文
编号:11713655
结节性脂膜炎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7kb)。

    结节性脂膜炎

    【概述】

    结节性脂膜炎(nodular panniculitis)是一种原发于脂肪小叶的非化脓性炎症。1892年Pfeifer首先记载本病,1925年Weber进一步描述它具有复发性和非化脓性特征。1928年Christian强调了发热的表现,此后被称为特发性小叶性脂膜炎或复发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即韦伯病(Weber-Christian disease)。结节性脂膜炎病因不明。其组织病理学特征是:早期为脂肪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炎症改变;继之出现以吞噬脂肪颗粒为特点的脂质肉芽肿反应,可有泡沫细胞、噬脂性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增生等;最后皮下脂肪萎缩纤维化和钙盐沉着。

    本病好发于女性,男女比约为1:3,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30~50岁最为多见。发病率无种族差异。

    【临床表现】

    1.症状与体征:临床上呈急性或亚急性发作,以反复全身不适、关节痛、发热、皮下结节为特征。受累的皮肤反复出现红斑、时有压痛、并有水肿性皮下结节。损害呈多发性、对称性、成群分布,最常受累的部位是双下肢。常伴全身不适、发热与关节疼痛。亦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体重下降、肝脾肿大及其它内脏损害。其病程有很大差异,主要取决于受累器官的情况。根据受累部位,可分为皮肤型和系统型。

    (1)皮肤型:病变只侵犯皮下脂肪组织,而不累及内脏,临床上以皮下结节为特征,皮下结节大小不等,直径一般为1~4cm,亦可大至10cm以上。在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群出现,呈对称分布,好发于股部与小腿,亦可累及臂部,偶见于躯干和面部。皮肤表面呈暗红色,伴有水肿,亦可呈正常皮肤色,皮下结节略高出皮面,质地较坚实,可有自发痛或触痛。结节位于皮下深部时,能轻度移动,位置较浅时与皮肤粘连,活动性很小。结节反复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结节消退后,局部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着,这是由于脂肪萎缩,纤维化而残留的萎缩性疤痕。有的结节可自行破溃,流出棕黄色油样液体,此称为"液化性脂膜炎"( Liquefying panniculitis)。它多发生于股部和下腹部,小腿伸侧少见。愈后形成不规则的疤痕。

    约半数以上的皮肤型患者伴有发热,可为低热、中度热或高热,热型多为间歇热或不规则热,少数为弛张热。通常在皮下结节出现数日后开始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多在1~2周后逐渐下降,可伴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部分病例有关节疼痛,以膝、踝关节多见,呈对称性、持续性或反复性,关节局部可有红肿,但不出现关节畸形。多数患者可在3~5年内逐渐缓解,预后良好。

    (2)系统型:除具有上述皮肤型表现外,还有内脏受累。内脏损害可与皮肤损害同时出现,也可出现在皮损之后,少数病例广泛内脏受损先于皮损前。各种脏器均可受累,包括肝、小肠、肠系膜、大网膜、腹膜后脂肪组织、骨髓、肺、胸膜、心肌、心包、脾、肾和肾上腺等。系统型的发热一般较为特殊,常与皮疹出现相平行,多为驰张热,皮疹出现后热度逐渐上升,可高达40℃,持续1~2周后逐渐下降。消化系统受累较为常见,出现肝损害时可表现为右季肋部疼痛、肝肿大、脂肪肝、黄疸与肝功能异常。侵犯肠系膜、大网膜、腹膜后脂肪组织,可出现腹痛、腹胀、腹部包块、肠梗阻与消化道出血等。骨髓受累,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呼吸系统受累,可出现胸膜炎、胸腔积液、肺门阴影和肺内一过性肿块。累及肾脏可出现一过性肾功能不全。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精神异常或神志障碍。本型预后差,内脏广泛受累者可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或上消化道等部位的大出血或感染。

    2.实验室检查:多为非特异改变。可出现血沉显著加快。血象可出现白细胞总数轻度增高,嗜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后期因骨髓受累可有贫血、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如肝、肾受累可出现肝、肾功能异常,可有血尿和蛋白尿。有的可有免疫学异常如免疫球蛋白增高、补体降低和淋巴细胞转化率下降。血清与尿淀粉酶,血清脂肪酶和α1-抗胰蛋白酶正常,这可与继发于胰腺疾病的脂膜炎鉴别。

    【诊断要点】

    1.临床特征:

    (1)好发于青壮年女性;

    (2)以反复发作与成批出现的皮下结节为特征,结节有疼痛感和显著触痛,消退后局部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着;

    (3)常伴发热、关节痛和肌病;

    (4)当病变侵犯内脏脂肪组织,视受累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症状。内脏受累广泛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大出血或并发感染。

    2.病理诊断:皮肤结节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可分为三期:

    (1)第一期(急性炎症期):在小叶内脂肪组织变性坏死,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部分伴有血管炎改变。

    (2)第二期(吞噬期):在变性坏死的脂肪组织中有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吞噬变性的脂肪细胞,形成具有特征性的"泡沫细胞"。

    (3)第三期(纤维化期):泡沫细胞大量减少或消失,被纤维母细胞取代;炎症反应消失,纤维组织形成,为纤维化期。

    3.鉴别诊断:根据以上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可以作出诊断,但需与以下几种疾病鉴别:

    (1)结节性红斑:亦可发生对称性分布的皮下结节,但结节多局限于小腿伸侧,不破溃,3~4周后自行消退,愈后无萎缩性疤痕。全身症状轻微,无内脏损害。继发于其它系统性疾病(如白塞病等)者,则伴有相关疾病的症状。病理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伴有血管炎。

    (2)硬红斑:主要发生在小腿屈侧中下部,疼痛较轻,但可破溃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结核结节或结核性肉芽肿,并有明显血管炎改变。

    (3)组织细胞吞噬性脂膜炎(histiocytic cytophagic panniculitis):亦可出现皮下结节、反复发热、肝肾功能损害、全血细胞减少及出血倾向等,但一般病情危重,进行性加剧,最终死于出血。组织病理学变化可出现吞噬各种血细胞及其碎片的所谓"豆袋状"组织细胞,可与本病鉴别。

    (4)结节性多动脉炎:常见的皮肤损害亦是皮下结节,其中心可坏死形成溃疡,但结节沿动脉走向分布,内脏损害以肾脏与心脏最多见,外周神经受累十分常见。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具有诊断价值,病理证实有中小动脉坏死性血管炎,动脉壁有粒细胞与单核细胞浸润。

    (5)皮下脂膜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 cells lymphoma):表现为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出血倾向,与系统型结节性脂膜炎极其相似。但脂肪组织中有肿瘤细胞浸润,均为中小多形T细胞,核型呈折叠、脑回状或高度扭曲等畸形,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常有反应性吞噬性组织细胞出现。免疫组化CD45RO和CD4阳性,而CD20阴性。

    (6)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与系统型结节性脂膜炎相似,表现为高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红斑、皮下结节等,并出现异形性组织细胞,病情更为凶险,预后极差。

    (7)皮下脂质肉芽肿病(subcutaneous lipogranulomatosis):皮肤损害为结节或斑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