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23301
千古不绝血脉情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65期
     李济仁·张一帖家族:

    说起中医,人们普遍对这种祖传的家族医学怀有一种特殊的敬意和期盼,曾有“医不三代,不服其药”的说法。但现在,这样的家学恐怕是很难寻到了。

    安徽张一帖内科作为新安医学历史最悠久、当代影响最大的家族之一,传承至今已450年之久、15代之续。记者在前往其传人李济仁先生的路上,一直在想,既然是宗传,张一帖的现在传人怎么姓李呢?

    世医张一帖:心涵雨露万家春

    得“张一帖”之名的是明嘉靖年间张守仁先生。张守仁据传为宋代名医张扩后裔,张扩后人张杲所著《医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医史传记著作。除《医说》外,张氏尚著有《医流论》、《伤寒彻要》、《秘方奥旨》等书,内容十分丰富,影响深远。

    据史料介绍,守仁公曾有机缘得到一位扮为乞丐的“异人”亲授医技秘方。他在家学基础上,精研《内经》与仲景之作,结合“异人”所授之术,历30余年,研制一种粉状“末药”,由18味药组成,号“十八罗汉”。因对诸多疑难重症、杂病往往一帖即愈,效如桴鼓,加上常夏施药茶,冬施姜汤,四方民众誉之为“张一帖”。
, 百拇医药
    清末,“张一帖”第十三代传人张根桂对祖传“末药”加以完善,创春夏秋冬四季加减法,进一步提高了疗效。按照家规,医道只能传男不传女,但张根桂膝下独子突遭变故夭折,非常伤心。根桂公的次女张舜华从小立志医术,开始时只能偷偷观摩,用心记忆,并亲自上山采药,配药尝药,终以其至诚、至勤、至孝感动了父亲,遂悉得家传,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女大夫”。同时,张根桂的徒弟李济仁因屡起大症重候,颇得根桂公嘉赏。后李济仁、张舜华二人结为伉俪,共同成为第十四代传人。新婚大礼上,二人也承诺,按照家规,第一个儿子随母姓张。

    解放后,夫妇二人先后调入安徽中医学院、皖南医学院工作,曾被遴选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

    杏林佳侣:承枢转合 家术韶光依然灿烂

    张一帖内科确有独到之处:与传统的江南学派用药轻灵不同,它剂大力专,辨证准而用药猛,其风格像武功中的一招制胜。在服用时还注重择时服药。
, 百拇医药
    张一帖内科另一个特点是注重脾胃。李济仁告诉记者,对于病人,首先要调理脾胃,脾胃开了,再进药效果就更神速,这也是张一帖能迅速起效的重要原因。

    张一帖内科还善用金石药、虫类药,常辅以新安地道药材,制药方法有很多独特之处,这与现代机械化大规模制药生产很不一样。

    夫妇二人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全力继承,李济仁认为,“有些验方听起来的确不可思议,但常年使用、效果确实的验方,还是值得采纳的。”但尤为可贵的是,二人没有仅凭祖上传下来的几张验方坐吃家底,维持生计,而是积极深造,反复钻研中医经典,并在秉承家学理念的同时,针对现代疾病予以改进。故李济仁用药特点是融新安验方与经方、时方于一炉,摸索创立了富有疗效的系列经验方,对痹证、痿证、肿瘤、肾病、脾胃病等的治疗均有独到之处。其择时服药,均来自于实践,不是机械地靠天干地支来配属决定。

    不仅是医术上继承,夫妻二人还继续着张一帖舍医送药的传统。张一帖祖上每逢冬春流行病高发的季节,都会在村口置一巨型大缸,将提前预防的药物熬制后,日夜免费发放,村民和过路的人像领救济粮一样来领。至今皖南民间尚流传“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敲门一帖传”,就是形容当时病患自四方云集定潭张门的景象。几十年来,李济仁夫妇无论多么繁忙,每年都会定期返回家乡一段时间,很多乡亲也都在等着他们的赠医施药。
, http://www.100md.com
    现在近80高龄的李济仁,每年冬夏还都回家乡义诊,“多少年了,都习惯了。”

    作为"新安医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李济仁潜心提炼新安医家诊治特色,首次将历代新安名医及其著述进行考证疏理,并捐出传本极少的新安医著《神灸经纶》,交由出版社出版。经多年努力,他带着学生们成功“还原”已尘封于历史的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并厘清阐明其针对急、危、难、重病证的富有特色的诊疗经验。

    芳菲满堂:千古不绝血脉情

    李济仁向记者表示,作为炎黄子孙,家族观念仍是很重的,他希望“张一帖”按照家族链的方式代代相传。在五个子女中,长子张其成幼时跟道士接触较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胜过临床。老二是女儿。于是综合考虑三子比较适合当接班人,他为此专门召集子女召开家庭会议,决定他让留在家乡,一定按照祖上的那种传承方式原汁原味地传承。三子李梃经过思想斗争,谢绝了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邀请,放弃了很多发展机会,一心一意留在了歙县定潭,过着质朴的乡医生活:草药是自己上山采的,药丸是自己做的,要不了几个钱,三五钱即可,患者没有钱拿点蔬菜给也行,不给钱也行。
, 百拇医药
    在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倡导积极献方献宝,张一帖家族首当其冲,李济仁夫妇确实也献方了,但是没有献出剂量、制法和四时加减的药物,因为只有成为正式的传人后才能明告,这是祖训,不能破了规矩。

    当然,注重传统的李济仁也是非常有心胸的:“新安医学需要更多的人来传承”。在现代教育高度发达的今天,家族制教育已不是主流,“张一帖”再也不是家族的专利,但文化传承却是永恒的,一定要让它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享有这种民族遗产的权利。

    他还不囿家族师门,对五个孩子均不再保密,并鼓励最小的两个儿子用现代的方式来传承和研究中医,希望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和突破口。李济仁还公布了自己的六张验方,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如今,这对医林佳侣相顾已白发,但欣慰的是五个子女个个成才:长子张其成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医文化与易学的研究,已是颇有影响的国学专家。次女李艳,现为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学术带头人;三子李梃承继祖业,为“世传张一帖诊所”所长;四子李标博士现在美国从事生物医药与材料科学工作;五子李梢为清华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部副主任,“中医药系统生物信息学”学术带头人。子女们分别从文化、临床、科研的角度对祖国医学加以传承和光大。张一帖也不再是一枝单传,而是满堂芳菲,遍地花开。
, 百拇医药
    正如幼子李梢所言,徽州文化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传承。身上流淌着这样家族的血液,就自有一种责任感,家族十几代传承中,也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变化,但不管社会怎样变化,历史怎样发展,都一定要让家学延绵不断,千古流传。这就是命中注定!

    采访手记

    就在记者停笔之际,欣闻张一帖内科已成功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祝贺之余,也有很多启示:

    ◆家传总给人很高明的感觉,古代将医术作为生存和立世的手艺,总要有一二个高招才能站住脚,尤其是历代前辈的心得代代填充,应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好的东西才会传下来,这种看家的手艺再怎么不告诉外人,总要留给自己的传人,所以说尽得真传。同时,在竞争之中,为了保持权威性,加之中医专利的不好操作和不易保密的特性,这种家术是不会轻易公开的,直至今日也是如此,这更增加了祖传的神秘色彩。李济仁难能可贵,将验方公之于众,足见其襟胸。

    ◆家族链可能是最大限度保持传统医学原貌的方式,为此三子放弃机会,在现代社会于乡间诠释着“医在民间”的价值理念,值得敬仰。同样可贵的是,张家没有固守一方,只停留在相对原始层面上的传承,而是从文化、现代临床、现代科研等各种角度传承扩大,使张一帖内科没有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中日渐萎缩,而是从定潭小镇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家承师传与院校教育确有很大不同,院校教育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比较适合现代社会。师徒家族的这种方式是小规模的,现在已不多见,师徒之间也是互相选择的,也靠缘分,且感情很深。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出身,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关键的还在于用心不用心。这是李济仁先生对中医后学的忠告。, 百拇医药(常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