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临证心法
编号:11723100
“热去而湿不去”临证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69期
     湿热证以“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为提纲。临床可见病情轻重不一,但病程相对较长,不能速愈。

    湿热证初得之,始恶寒,因湿为阴邪,湿邪始遏阳气而恶寒,但即与暑合而后但热不寒。阳明热盛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热则液不升而口干,湿则饮自留而不引饮,湿盛则舌苔白,热盛则舌苔黄。吾师和建清老中医认为,人体诸多疾病,是由素体体质偏向与外在不利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湿热证也如此。素体偏湿者,值暑夏太过之湿热病邪而发湿热证,若素体无湿盛者,则不易发病,属《内经》“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机理。故素体偏湿是本,外感暑湿是标,因湿为阴邪,暑为阳邪,湿热胶着,为湿热证不易速愈原因。

    当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比较丰富,肥甘咨食者较普遍,又用劳作较少,形体偏湿者逐渐增多。在治疗方面许多医者一遇热证或湿热证,便重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药,极易产生变证。当今湿热证,鲜有“少火悉成壮火,火动则生风,而筋挛脉急,风煽则火炽,而识乱神昏”之类重证,而“胸痞汗出舌白,口渴不欲饮”者仍较常见。也就是说,当今湿热证“热去而湿不去”者比较突出,当以芳香化湿与淡渗利湿为主治之。吾师临床常用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加减治之,疗效显著,是对临床上湿热证“热去而湿不去”的常用治法之一。, 百拇医药(严 试 云南省丽江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