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临证心法
编号:11725248
“但见一症便是”与“不必悉具”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073期
     “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语出《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本条伤寒、中风,是言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从《伤寒论》原文可见,在太阳病发病过程中,可以自发地形成桂枝汤证(第12条)、葛根汤证(第31条)等,同样在太阳病的发病过程中,也可以自发地形成小柴胡汤证。

    “有柴胡证”的前提是太阳病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是说在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的发病过程中出现的柴胡证。此是指太阳病“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而形成的柴胡证。

    在《伤寒论》中,所谓“有柴胡证”,其前提是在太阳病的背景下,在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的发病过程中有“柴胡证”,而不是所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少阳病”。这就是说,本条所言,是在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的发病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状,就可以治以小柴胡汤,而不必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状悉具。
, http://www.100md.com
    “一症”要求反应病机

    “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这里所谓的“一症”是指什么症状呢?在《伤寒论》研究史中,注家们争纷不断。

    一是条文强调,是“有柴胡证”而不是“有少阳病”,这是很重要的界定,纵观《伤寒论》研究史可以发现,历代众多注家包括今人,在这里或明目张胆地或偷偷地抽换了概念,用“少阳病”换掉了张仲景强调的“柴胡证”,从而扰乱了条文的本意,引发无谓的争纷。

    二是条文强调“悉具”,什么是“悉具”?在这里,“悉具”有什么含义?纵贯《伤寒论》有关小柴胡汤条文,除了第96条之外,用小柴胡汤的指征是: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协痛者,与小柴胡汤……”(第37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第99条)等等。
, 百拇医药
    小柴胡汤的应用可见于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少阳病篇、厥阴病篇以及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等,如果应用小柴胡汤,上述这些症状都必须具备,这是既不符合疾病规律,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纵观《伤寒论》,有关小柴胡汤应用的条文中的“一症”,不是一个具体的症状,而是在病人的若干个症状中能够反映出小柴胡汤证病机的一种临床表现,这个表现在临床上具有不确定性。

    “不必悉具”是认识上理想化的追求

    小柴胡汤的应用指征,在一个具体的病人身上,不仅“不必悉具”,而更重要的是不可能“悉”具。

    从上述讨论中可见,对小柴胡汤来说,设想若干个症状“悉具”,这是没有临床意义的。因为论中之“脉弦、腹痛”,“呕而发热”,“脉弦、胁下及心痛、耳前后肿”、以及“伤寒差以后,更发热”等,也“不必悉具”,但也都应用小柴胡汤。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悉具”只是一种认识上理想化的追求,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纵上所述可见,“伤寒、中风,有柴胡汤证,但见一症便是”,是言在伤寒或中风发病过程中,在由若干症状组成的特定背景下,其中能反映出小柴胡汤证病机的症状,就是那个“一症”。“一症”可能具有某些特异性,如往来寒热、胸胁若满等,也可能不具有特异性,如发热、呕吐、脉弦、腹痛等。但都必须在特定的症状背景下,才具有诊断意义。, 百拇医药(李心机 山东中医药大学)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和解剂 > 和解少阳 > 小柴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