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37396
医生“走穴”,禁不如疏(共论)
http://www.100md.com 2009年2月17日 《生命时报》 2009.02.17
     ●禁止、放任都无济于事,重要的是规范和引导

    ●变单位人为社会人

    ●没有归属感就没有约束力

    本报记者 江大红 蒋乃珺

    2009年虽然刚刚过去不到两个月,但医疗界已经有了不一般的动作,8500亿资金的投入无疑给国人打了一剂强心针。但也有不少人心存疑问,比如就有专家认为:如果不让医生成为“自由职业人,医改将无法成功”。

    此言论一出,立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支持者认为“医疗资源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反对者认为医生“自由执业”合法化和常规化会让医生“走穴”现象进一步失去监管,埋下无数隐患。

    医生为何成了“空中飞人”
, 百拇医药
    这些年来,让许多老百姓感到不解的是,为什么很多大医院知名专家乘周末频频过起了“空中飞人”的生活,去往各大城市,参加各级会诊和学术活动。

    “我曾看过某位医生的时间安排表,周末都被各地的会议、讲课、会诊占满了。”年近30岁的小雯毫不掩饰她对医生忙碌于各类活动的不满。“当地病人都看不过来了,怎么会还有时间往外跑?再说,一个医生如果不能老老实实地呆在医院给病人看病、做研究,而是为了利益频繁奔波于全国各地,其医术如何能得到提高?”

    实际上,持有小雯这种看法的人并不是少数。很多受访者认为,专家们外出会诊、讲课、交流,大家都能理解,但有些人过于频繁,甚至于耽误了本职工作,难道不是为了钱吗?“我感觉有点像演艺圈的‘走穴’。”一位五十多岁的公务员对记者说。

    异地行医不是传统“走穴”

    “医生兼职、异地行医确实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但目前社会对此误解很大。“要我说,医生流动绝对是有必要的。”殷大奎说,在目前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矛盾的情况下,绝对不能把这种现象等同于“走穴”。
, http://www.100md.com
    “医生流动对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基层医院和患者来说,都是有益的。”解放军307医院乳癌科主任江泽飞认为,大城市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的问题由来已久,但通过这种方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专家,享受到当今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当地医生也能和经验丰富的专家面对面交流,及时更替滞后的知识,对提高当地医疗水平也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针对公众指责专家频繁参加各种会议、到处讲课等现象,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张奉春教授直截了当地表示:“如果没有类似的交流,中国的医学就死定了!”他认为,通过会议了解到国内外最先进的学科进展,是医生学习先进知识的最便捷方法。如果把这也限制了,就很难指望医学发展了。

    “因此,以为医生流动就是‘走穴’,只是为了钱,太狭隘了!”在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周生来看来,目前体制下,大量的医学专家是被禁锢在了其所在的医院。“我们有那么多的大专家,大教授,为何不能让他们的价值得到充分利用?‘生是单位人,死是单位鬼’真是非常可怕!看看人家美国,从没一个医生只能在一个地方行医的。”
, http://www.100md.com
    缺乏规范才滋生出隐患

    当然,专家们也不否认,由于缺乏相关的规范,也滋生了不少问题。

    首先,的确有一些医生外出“走穴”是为了“趋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三甲医院院长告诉记者,如果医生参加的是医院组织的院外会诊,基本上属于无偿性质。即使对方医院付给医生劳务费,那也是直接付给医院的;但医生“走穴”就完全不同了,医生收了钱肯定不会让医院知道。

    其次,可能让患者承担更多风险。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邓开叔认为,大医院的医生给病人做完手术,由于时间太匆忙,术后是否会发生感染、是否有并发症等意外,“走穴”医生难以把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有关部门曾有统计,全国因“走穴”导致的医疗事故已占事故总数的1/10。一旦如此,责任该由谁承担也无定论。

    最后,邓开叔告诉记者,缺乏监管的异地行医,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有部分医生因担心被医院发现,而在未与所在医院打招呼的情况下擅自外出,导致医院管理出现问题。再说,短短一两天这么来回折腾,肯定很累,自然会影响工作。
, 百拇医药
    该给医生“松绑”了

    “不过,即使是在本单位行医,如果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一样也会出现上述问题。可见,异地行医出现的漏洞是监管不严的后果,因此禁止、放任都无济于事,重要的是规范和引导。”殷大奎说。要规避其害,医院管理者应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制订出相关的规定,加强管理。

    在这一点上,几位专家达成了共识。第一,应把个人行为转变为一种单位行为,这样既可以约束医生的行为,又可以为他们承担一定风险;第二,规定必须在完成本职工作后才能外出行医;第三,依据医生级别限制他们出去的次数等;第四,从医生个人角度来讲,也应加强自律。

    “医生外出时应综合自己的水平、当地的医疗条件等因素进行医疗行为;手术结束后,必须持续关注患者病情发展,一旦发生意外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千万不要把‘人命关天的大事’当作了‘一锤子的买卖’。”邓开叔、张奉春强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认为,的确有一部分医生频繁外出是“钱”字当头。而且,即使大多数医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行医,但毕竟拉大了贫富差距。“可考虑将异地行医价格公开化、透明化,这样就有利于监管了。”

    另外,卫生行政部门应明确医生的这种行为是合理的,甚至应该提倡大专家主动到基层。“要我说,《执业医师法》是时候修改了。毕竟把医生禁锢在一个单位,真是难以发挥其价值,是种浪费。”“变单位人为社会人”则是周生来给出的“药方”。他认为,必须给医生松绑,尽早实行医师多点行医制度。医生“自由执业”让人才流动开来,这样,医疗资源才能得到优化配置。

    “当然,也必须看到,目前,一个医生完全脱离医疗环境和社会背景也是不现实的,没有归属感就没有约束力,因此应该是有固定的职业制度去约束医生的行为,但同时也给其自由的执业时间和地点。说到底,解决看病难,绝不在于单纯鼓励病人流通,而是在于鼓励医生合理的流通。”江泽飞认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