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doc资料 > 更多1 > 正文
编号:11744042
女性心律失常 .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1kb)。

    女性心律失常

    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郝玉明

    arrhythmia是指心脏激动起源部位、频率、节律、传导速度和传导顺序等发生的异常。多数情况下,心律失常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作为心脏内外疾患或生理情况下心肌细胞电生理异常的表现。少数情况下,心律失常以综合征的形式出现,如预激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近年越来越多的基础与临床证据表明,女性与男性具有不同的心脏电生理特点,产生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并且在月经周期、妊娠和绝经等时期,具有各自不同于男性的心律失常特点。

    一、女性心脏电生理特点及心电图特征

    1.心率

    早在本世纪初国外学者就已发现,女性心率高于男性。以后研究证实了这一特点,女性静息心室率平均高于男性3~5次/分,其原因认为可能是男女之间在体表面积、运动耐力、窦房结大小以及自主神经调节等方面均存在差别。以后研究发现,男女心率差别与年龄因素无关。女性不同生理时期心率也存在变化,妊娠期心率较快;月经周期中,黄体期心率最快,月经期心率最慢。从而推测女性激素与男女心率差别有关。国外作者对46例21-39岁健康志愿者进行了自主神经等多因素对心率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男性不论在基础状态下,还是使用心得安、阿托品阻断自主神经后,窦性心律均低于女性。在对年龄、体重、体重指数、体表面积、最大运动耐量等多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所有指标中仅最大运动耐量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并且与窦性周期显著相关,运动调节心率变化并未显示出性别差异。作者认为,男性心率慢是由于运动耐量大于女性,而不是由于窦房结内在特性或体积差别所致。研究中阻断自主神经对心率的影响后,心率的性别差异依然存在,否认了自主神经是导致女性心率更快的推测。国内人群普查结果显示,年轻女性心率的中位数上限值和下限值比同龄组男性增高5~6次/分,心率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提示女性激素可能参与了心率的调节,但不是造成男女心率差异的唯一原因。目前观点认为,心率性别差异的原因,除性激素以外,窦房结活性不同,自主神经张力调节和(或)离子通道的数目、分布及行为不同共同造成心率的性别差异。但是,心率性别差异的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临床意义尚不能确定。

    2.心率变异性

    近年研究发现,心率变异性存在男女性别差异。国外报道,在健康人群中,心率变异性表现为随年龄增加降低趋势,与年龄、性别呈负相关关系。在女性中,这种负相关关系更明显,表现为心率变异性低频成分(LF)更低,高频与低频的比例(HF/LF)更高,提示女性较男性在心率调节方面,更易受到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有关心率变异性对年龄、性别影响的研究中,Kuo等发现40~49岁年龄组女性HF较高,而男性LF和LF/HF较高。绝经期后,两者之间的差别减少,提出心率变异性的性别差异与女性激素有关。在一项女性绝经期心率变异性的研究中发现,接受雌激素替代疗法的绝经期女性,HF、LF均较用药前有所增加。进一步支持雌激素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3.窦房结恢复时间

    国外研究报道,女性窦房结恢复时间和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均短于男性,这种差异在儿童期就存在,持续至成年。妊娠期,女性窦房结恢复时间和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缩短最明显。

    4.QT间期

    QT间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1920年国外学者Bazett发现,女性校正的QT间期(QTc)较男性延长24ms。近年研究认为,女性QT间期较男性长2%~6%或10~20ms。这些差异在心率慢时更为显著,并且独立于自主神经张力和月经周期。

    国外研究报道,在健康人群中,儿童时期QTc男女相近;到了青春期,男性QT间期明显缩短,以后逐渐增加,女性QTc延长,以后逐渐缩短,但高于男性,男女QTc差异在青春期后始终存在。作者认为,QT间期的男女差别是由于男性青春期后QT间期缩短造成的。此外,有研究发现,健康男性50岁以后QT间期逐渐增加并与女性一致。说明性激素是造成男女QT间期差异的主要原因。国外一项423例健康人心电图研究表明,女性心率更快而QTc更长,QTc延长表现为早期复极时间(Q/R波起点到T波顶点)延长,晚期复极时间不延长(T波顶点到T波终点),总QT时间和早期复极时间呈频率依赖性,随心率减慢而增加。在绝经期女性激素替代治疗研究中发现,雌激素替代治疗1年后,QT、QTc指标有所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孕激素-雌激素替代治疗1年后,QT、QTc指标无明显变化,但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较用药前明显增加。

    二、女性特殊时期心律失常

    1.妊娠与心律失常

    妊娠期间心律失常的确切发生率至今尚不明确。妊娠是否导致心律失常至今仍有争论。但是,妊娠期间心律失常有较高的发生率。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是妊娠期间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一项关于妊娠是否影响SVT的发作、发作时症状以及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表明,妊娠期间首次发作SVT占研究对象的4%,SVT发作与妊娠月份无关,症状较非妊娠者严重,发病机制绝大多数为房室旁道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SVT还是心脏病患者妊娠期间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SVT发生率为1.5%-3%。此外,妊娠期间常见的心动过速还有窦性心动过速,其原因认为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有关。妊娠期间室性心动过速也有所增加,其中多数为首次发作,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女性,目前认为妊娠期间发生的室性心动过速与儿茶酚胺敏感性增高有关,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好。妊娠期心律失常发作减少的是血管迷走性晕厥。该心律失常是育龄期女性最常见、有症状的心动过缓,但在妊娠期发作明显减少。

    2.产后心律失常

    产后心律失常是女性心律失常的又一特点。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女性患者,产后40周内发生心脏事件明显高于其他时期。一项422例LQTS家族女性患者妊娠前、妊娠期间、产后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回顾性研究发现,产后新发生的心脏事件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时期。研究认为,此时期女性不仅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增高,而且可能女性激素水平提高了去甲肾上腺素的应激性。也有观点认为,女性产后心律失常主要与精神紧张、劳累导致的交感神经张力增加有关。

    3.月经周期与心律失常

    部分女性心律失常患者具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特点。SVT是最具特点的心律失常之一,表现为月经前期发作次数增加。国外学者Rosano观察了26例确诊为SVT的女性患者月经周期、性激素水平与心动过速的关系,分别在月经周期7,14,21,28天测定血浆雌二醇、孕酮浓度,观察心动过速发作次数。结果:月经周期第7天,雌激素水平最高点,SVT发作次数最少;第28天黄体期,心动过速发作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症状最重,与月经周期第7天比较,48小时纪录心动过速发作次数分别为77%与43%。推测原因可能与雌激素水平降低,孕激素水平增加,交感神经活性增加有关。在另一项阵发性SVT与女性心动过速的研究中,作者发现,阵发性SVT在月经期多发的患者表现为:高雌激素水平(月经周期的中期或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时,电生理检查不易诱发心动过速;在低雌激素水平(月经期或停用激素替代治疗)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5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