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07 > 正文
编号:11744861
禽流行性感冒(禽流感).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37kb)。

    禽流行性感冒

    禽 流 感

    禽流感的定义

    *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容易在鸟类(尤其是鸡)之间引起流行,过去在民间称作鸡瘟。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

    *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和H7亚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是不断进化的,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正常家鸭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比例增加,尤其是在猪体内更常被检出。

    *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1997年,在我国的香港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型导致了18人感染,6人死亡,首次证实高致病性禽流感可以危及人的生命。

    * 截止到2005年11月为止,发现H5N1病毒的流行地区有:柬埔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印尼、日本、老挝、马来西亚、韩国、泰国、越南、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罗马尼亚、希腊等国。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

    历史

    * 1878年,首次报道了在意大利鸡群中发生的家禽疫(fowl plague,禽瘟),在1900年首次发现禽流感病毒时,被命名为"真性鸡瘟病毒"。直到1902年其病原才被分离出,这也是第一株被证实的流感病毒。而第一株人流感病毒直至1933年才被分离出。1955年证实,家禽疫病毒为一种甲型流感病毒,并在以后命名为禽流感病毒。H5N1是1959年首次从苏格兰鸡中发现的。

    * 全世界已经历了12次大流行

    * 近30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下列地区的家禽中发生过暴发:澳大利亚[1976(H7)、1985(H7)、1992(H7)、1995(H7)和1997(H7)],英格兰[1979(H7)和1991(H5)],美国[1983-1984(H5)],爱尔兰[1983-1984(H5)],德国[1979(H7)],墨西哥[1994-1995(H5)],巴基斯坦[1995(H7)],意大利[1997(H5)],香港[1997(H5)],2003年10月以来亚洲多国的H5N1型禽流感和去年2月初美国的H7型禽流感。显而易见,所有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皆为H5或H7亚型,而N亚型似乎与毒力无关。此外,在严重的家禽疫样暴发中还曾分离出H4和H10亚型。

    * 1997年5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例3岁儿童死于不明原因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同年8月经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荷兰鹿特丹国家流感中心鉴定为禽甲型流感病毒H5N1引起的人类流感,这是世界上首次证实禽甲型流感病毒H5N1感染人类。之后相继有H9N2、H7N7亚型感染人类和H5N1再次感染人类的报道

    病原学

    * 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外,还可感染猪、马、海洋哺乳动物(海豹、鲸等)和禽类。野禽是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从猪中分离出H1、H3、N1、N2和N7等各种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十二烷基硫酸钠、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4.1的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 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病原学

    病原学

    *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显示出H5N1型禽流感病毒(金黄色)在MDCK细胞(绿色)培养液中的活动状态

    流行病学特征

    * 传染源:是感染(包括患病和携带)了禽流感病毒的鸡、鸭和鹅等,火鸡最敏感、鸡次之,鸭、鹅、鸽多呈隐性感染,但不排除其他野生禽类(如天鹅、海鸥、野鸭等)或猪等家禽家畜成为传染源的可能。而迁栖的水禽特别是野鸭,排出禽流感病毒的机会最多。国外报道已发现带病毒的鸟类达88种,我国在17种野生鸟类中发现禽流感病毒。目前尚无人传染人的证据,有待进一步研究。

    禽类感染后的表现

    禽类动物患禽流感的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为4~5 d。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感染多为突然发病,常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为主。病禽可不出现前驱症状,突然发生体温升高,可达42℃以上,精神沉郁,头及眼睑周围浮肿,肉冠和肉垂发紫、肿胀、出血,甚至坏死;采食量急剧下降;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张口呼吸,突然尖叫;眼肿胀流泪,初期流浆液性带泡沫的眼泪,后期流黄白色脓性分泌物;也有的出现抽搐,头颈后扭,运动失调,瘫痪等神经症状。病禽发病后急剧进展,很快死亡,死亡率可达90%~100%。

    流行病学特征

    * 传播途径:传播强度是微弱的,一般只有直接接触家禽的人才发病或带有抗体,传播环境与条件十分局限,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的病毒的物品,如羽毛、粪便、分泌物、血液等才有机会。病毒在禽类的呼吸道和肠道内繁殖,可从呼吸道、结膜和粪便中排出,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量最大。

    *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以及直接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1)经呼吸道飞沫与空气传播。病禽咳嗽和鸣叫时喷射出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漂浮,易感者吸入呼吸道而发生禽流感。

    (2)经消化道感染。进食病禽的肉及其制品、禽蛋,病禽污染的水、食物,用病禽污染的食具、饮具,或用被污染的手拿东西吃,而发病。

    (3)经损伤的皮肤和眼结膜感染流感病毒而发病。

    流行病学特征

    * 易感人群:一般认为,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尽管任何年龄均可被感染,但在已发现的H5N1感染病例中,1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病情较重。说明儿童是禽类病毒感染的重点预防人群。

    * 在1997年香港确诊的18例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1-60岁(平均17岁左右),其中9例在10岁以下。12例康复者中,9例小于12岁,其余3例为14-37岁,8例临床症状轻微且无肺部病变。6例死亡者中,除1例3岁外,其余5例均在12岁以上。发病至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6天。截止2004年1月31日统计,越南6例经不同的实验室测序鉴定证实为死于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43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