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pt&课件 > 课件04 > 正文
编号:11744974
微创外科技术对鼻功能的影响.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62kb)。

    1 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对鼻粘膜及纤毛的影响。有关鼻内镜术后鼻道窦口复合体微生态的研究表明:FESS可恢复慢性鼻窦炎所致的鼻道窦口复合体微生态的破坏,FESS对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是抗生素无法达到的。

    许庚在对FESS后术腔粘膜转归的研究中发现:90%以上术腔在1~2周内清洁,80%以上的术腔在3~10周内有水肿、囊泡、肉芽、息肉生长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粘连等去粘膜化反应或再生病变发生,并与上皮化生呈竞争性生长。90%的术腔在经过恰当的处理后可完成上皮化,其中60%的术腔是在11~14周完成上皮化。

    鼻粘膜创伤修复的人类模型试验表明: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后7至12天术腔以血痂复盖,2至4周肉芽组织生成,持续水肿。到12至18周,疤痕形成,在肉眼下粘膜恢复正常。3至6个月后,再生的上皮下组织重建完成。

    Guo等的研究表明:鼻道窦口复合体的粘膜纤毛区面积,可由术前的46.3%恢复到术后的92.1%,纤毛形态及纤毛传送速率(mucociliary transport rate,MTR)也明显改善。

    KalusKar用糖精法检测了手术前后40例患者鼻腔纤毛糖精转运时间,得到结论: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术后鼻腔MTR显著改善。术中减少创伤,局部应用类固醇可促进术后粘膜修复。但固有层仍表现明显的纤维化及高密度分布的病理性腺体,表明修复的粘膜仍处于慢性炎症的状态。通过对鼻内镜手术前后粘膜纤毛形态及功能的研究可看到:至术后3个月起,受损的纤毛传输功能便得到改善,纤毛摆动频率仍低于正常。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手术创伤的影响,变态反应因素,围手术期的正确处理,局部应用类固醇,均是影响术区粘膜纤毛功能恢复的因素。鼻内窥镜手术后通过对于粘膜纤毛功能的检查,有助于对手术效果的评价,是反映鼻腔炎症消退和鼻生理功能恢复的可靠指标。

    2 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对鼻通气阻力的影响。对下、中鼻甲,鼻中隔的手术处理,是影响鼻通气阻力的重要因素。

    对于下鼻甲的处理,众多研究者已得出结论:部分切除后下鼻甲增生明显,鼻阻症状逐渐加重,可造成鼻阻力和鼻肺反射的异常,甚至空鼻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亦是按照符合下鼻甲阻力功能需要进行塑行处理。

    ? Rhee等的研究表明:内镜鼻窦手术对鼻通气功能的改善有显著性意义。王鸿等研究认为:内镜鼻窦术后,患者鼻气道阻力改善率为93.4%。谭文长等认为:中鼻甲对正常鼻腔层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而正常鼻腔层流有利于正常的鼻阻力和嗅觉的维持。

    ? 有研究者发现:恰当的中鼻甲部分切除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完全保留中鼻甲的效果;对于鼻通气阻力及嗅觉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中鼻甲部分切除的病变复发,再次手术率,鼻腔粘连均低于完全保留中鼻甲。

    ? 马有祥等在对鼻中隔手术处理的研究中,发现单纯鼻中隔高位偏区通过对中鼻甲和窦口鼻道复合体产生影响,而导致鼻窦的通气及引流的障碍,因此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对鼻中隔高位偏区应给予矫正。

    3 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对嗅觉的影响。FESS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进行结构重建,去除了呼吸性嗅觉障碍的因素,特别有利于前中筛房内与相关漏斗区域粘膜纤毛功能的恢复。由于改善了窦口与鼻腔间的引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36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