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pdf&论文 > 更多 > 吴允耀辨证论治 > 正文
编号:11744135
吴医博客热论16篇.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第48页
第33页

    参见附件(1511kb)。

    吴医博客热论十六篇

    热病学索源

    作者: 吴允耀 | 2007年 03月 13 日 12:42 | 栏目: 医论

    (2671)点击|(9)评论|本文地址: http://wuyunyao.blshe.com/post

    /1028/28453

    谚云: “走马看伤寒,回头看痘疹”,是形容热性病瞬息

    万变,极为凶险,因此古人对热性病十分重视,又在长期的

    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不断升华为较为系统的传统

    医学理论。本文即为探寻中医热病学的发源而作。

    上溯我国开化之迹,可征者有古帝有巢氏、燧人氏、伏

    羲氏、神农氏(简称巢、燧、羲、农)。其中羲、农与古代医

    药活动密切相关。所谓“伏羲制九针”大约在山顶洞文化时期(约二万五千年至

    五万年前) ,所谓“神农尝百草”大约在仰韶文化时期(约五至七千年前) ,以为

    远古有这些医药活动,是以未能证实的、秦汉间的传说为主要依据的。就当时的

    社会条件,产生医药理论殊属难能。夏代未闻有医事。到商代武丁~帝辛时期 (公

    元前 1270 年)出现我国现知最早的文字。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考证,殷墟

    甲骨文、钟鼎文有三千多单字,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长的一般约有四五十字,周

    人称之为“有册有典” 。其中简记了一些病症,包括部分传染病的名目,如疟、疥、蛊等字或词。周代以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 1500 年)始有记载热病的短句,也很简略不成片断。如《书经》 “ 厉疟疾” ,《诗经》“ 如疢首”[1],《周礼》 “四

    时皆有厉疾” 、 “秋时疟寒疾”等。迨至战国时期(约公元前四百至二百年) ,医

    学经典《黄帝内经》[2]出,《热论》诸篇详述热病之成因、主症、传变规律、治

    疗大法及预后、禁忌等,并理论体系乃具雏型。

    周代典册《曲礼》载: “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

    脉诀” 。黄帝大约为父系氏族社会(约四千五百年前龙山文化时期)人[3],神农

    大约为母系氏族社会人[4],素女(即“神女” )则无年代可核;三世医学讫至《黄

    帝内经》不下数千年;古人言医必自三世始视为正脉,但《内经》之前确实未有

    任何热病理论可考。因此,不妨推断:热病学虽导源于上古,实成说于战国。

    黄帝针灸之学传世典籍有《灵枢经》,其成书不早于战国。九卷八十一篇中,有《邪气脏腑病形》 《寒热病》 《热病》《师传》 《五变》 《逆顺》 《玉版》《论疾诊

    尺》 《刺节真邪》等七卷十篇,论及热病病因病机、脉症辨治与预后转归等。所

    载热病有寒热、热病、厥热病、瘅热。又有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足臂十一

    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阴阳脉死候》 《五十二病方》等。其成书年代或稍

    前于《灵枢》(约春秋时期著作) ,但是,其中除可见于热病的某些症候,如心烦、口干、热汗出、洒洒病寒、嗌肿,以及疟、瘅等另星记载外,亦未见热病之专题

    论述。这是热病学导源于上古,而成说于战国的第一个佐证。 神农本草之学传世典籍有《神农本草经》 。其《序录》载“大病之主”四十

    四种病症,以中风、伤寒、寒热、温疾、中恶、霍乱依次居前。上中下三品药三

    百六十五种,上品药明言主治中风、伤寒、疫疾、温疾、温疟、 疟、贼风、淫

    温行毒者有十一种,下品药主中风、伤寒、温疾、温疟、贼风者有十三种。或许

    有人说,商汤开国相辅“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5],而《本

    经》大约是汉代著作,那么集神农本草之大成的不是殷人吗?其实,除《吕氏春

    秋》记伊尹“阳补之姜,招徭之桂”[6]语,后人引为《伤寒卒病论》桂枝汤之

    嚆矢外,更缺少商代本草研究的凭据,这是热病学导源于上古,而成说于战国的

    第二个佐证。

    素女脉诀之学传世典籍有《扁鹊难经》[7]。其八十一难中,四难、九难、十五难、十七难、二十九难、四十五难、五十难、五十一难、五十八难、七十三

    难、七十六难等,分别记述了有关热病的脉、症、分类及治法等。素女是善房中

    术之女巫的称谓,其学盛行于西汉。除唐?王焘《外台秘要》载《素女经》四季

    补益方见其眉目外,较诸《灵》 《素》 , 《难经》所创的命门学说亦带有“素女色

    彩”,而论热病则绝少这种牵涉。 《难经》古传秦越人作,有谓其笔之于书,亦在

    周秦之际,现则大致断为《内经》后、 《伤寒论》前纂成。这是热病学导源于上

    古,而成说于战国的第三个佐证。

    《神农本草》如《汉志》所谓经方家言,《灵枢经》《难经》则医经家言,又

    有《素问》杂以阴阳五行之论,则是方士兼通哲学者之所为。其《素问》九卷八

    十一篇象中,如《四气调神大论》 《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

    《六节脏象论》 《异域方宜论》《移精变气论》 《玉版论要》 《八正神明论》《通评

    虚实论》《阳明脉解》《热论》 《刺热》 《评热病论》 《逆调论》 《疟论》 《气厥论》

    《举痛论》《腹中论》《风论》《痹论》《痿论》《厥论》《刺志论》《调经论》 《四时

    刺逆从论》 《标本病传论》 《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 《六元正纪大论》 《至真

    要大论》等八卷三十二篇,统论了热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等

    等,洋洋大观,可谓热病学真谛俱见。所载热病名类有热病、伤寒、病温、病暑、湿热、中风热等。吕思勉著《先秦史》曰:“方技之书,存者有《素问》《灵枢》,皇甫谧谓即《汉志》之《黄帝内经》 ,信否难决,要为古医经家言” 。 《素问》中

    多有引证《灵枢》语,且有释《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之文[8],可见其篡成

    年代较诸《灵枢》 《本草》相去不远。这是热病学导源于上古,而成说于战国的

    第四个佐证。

    马王堆汉墓出土医简 14 种,根据该墓出土的一件纪年木牍推断,该墓下葬

    于汉文帝前元 12 年(公元前 168 年),其竹简传抄的内容也许年代更为渺远。内

    有《足臂十一脉灸经》:“足阳明脉:……数热汗出”;“足少阴脉:……病足热”;

    《阴阳十一脉灸经》 : “少阳脉:……其所产病:……汗出,……振寒” ; “阳明

    脉:……是动则病:洒洒病寒”;“厥阴脉:……其所产病:热中”;《却谷食气》:

    “汤风者,□风也,热而中人者也,日□” ; 《道引图题记》 : “……36.引温病”

    等,仅此而已。可见,其关于寒温热病的记述片言只语,与《灵》 《素》相仿,也未见理统。这是热病学导源于上古,而成说于战国的第五个佐证。

    考古时的医家, 《汉志》说: “太古有岐伯、俞跗。中古有扁鹊、秦和” 。而

    医家事迹可征的仅医和有天有六气之论,其中“阳淫热疾”, “淫则内生热”诸语,即使为医学与哲学相合之热病论云云,亦传于战国。这是热病学导源于上古,而

    成说于战国的第六个佐证。

    稽热病之为学,必自成统系,具有条贯,又先须正名,即近世所谓明确概念。藉使《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似乎广义伤寒(热病)概念

    之内涵(含义) ,则《难经?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便类其概念之外延(范围) 。前此关于热病名类的则未有传述。

    这是热病学导源于上古,而成说于战国的第七个佐证。

    这样,大致上得出以下结论:热病学是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

    争过程中产生的,而热病学的理论体系则导源于我国的先秦医学,即公元前

    403~前 206 年的战国时期。

    附注:

    [1]疢音chen,从病,从火,《说文》释为热病。

    [2]《内经》虽曰出周秦,某些章节或传于西周、春秋,但绝大部分成于战国。

    [3]《正义?论史例》 :“太史公作史记,起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夏、殷、周、秦,讫于汉武天汉四年(前九十九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11KB,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