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58430
医生每年给动物扫墓(史话健康)
http://www.100md.com 2009年3月27日 《生命时报》 2009.03.27
     在日本,每年都有个特殊的扫墓仪式,一群群医生给动物扫墓,还献上一束束鲜花。这些长眠于墓碑之下的动物,都是动物实验的一员,它们为人类进行生命科学探索而“献身”。正是它们和医生一起,共同推动了人类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解剖猴子积累医学常识

    人类对器官的认知和研究本来就来源于动物,屠宰猎物也无意间成为了最早的“动物解剖实验”。早在史前,原始人在屠宰猎物时,就认识了心、肝、肺等和人体相似的组织和器官。

    到了公元2世纪,古罗马的医生、自然科学家盖伦开始通过解剖山羊、兔子、狗和猴子来学习解剖知识。在此过程中,盖伦发现了猴子和猿类的身体结构与人体很相似,因而开始把在动物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应用到人身上,认识到神经起源于脊髓,人体有消化、呼吸和神经等系统,最早建立了血液运动原理。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动物实验还仅限于解剖。

    最早药物实验用大雁

    如果说西方的动物实验停留在解剖上,我国则最先开启了动物药理实验的先河。

    所谓动物药理实验,就是指为了弄清药物的性能,用动物进行实验。公元8世纪,唐代本草学家陈藏器所撰《本草拾遗》中提到“赤铜屑主折疡,能焊入骨”,说的是服用自然铜能帮助骨骼复原。1116年,宋代的寇宗爽最先用胡雁做了实验,由此,胡雁成了动物实验的“先驱”。

    寇宗爽将折断翅膀的胡雁带回家中,每天都喂它吃自然铜。几日之后,胡雁的骨伤痊愈,振翅而去。寇宗爽将这一实验结果记载进《本草衍义》之中。到了明清时期,用动物做药理实验就更普遍了。

    美国每年用掉2800万只小白鼠

    直到18世纪—19世纪,西方动物实验才从解剖的围墙中走了出来。此时,小白鼠被推向了动物实验的前沿。

    之所以将实验对象锁定在小白鼠身上,是因为科学家们发现,要测定药性,需要一个用药组和一个对照组,但这两组实验对象必须几乎完全一样。恰恰小白鼠的繁殖能力极强,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后代,并且近交品系可以保证两组实验对象完全一样,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更为可靠。与小白鼠类似,小兔子也有同样的特性。

    至今,动物实验成为了医学研究广泛使用的手段。资料显示,在医学前沿美国,一年就约有2800万只小白鼠用于实验。

    实验动物为人类做出了贡献,但它们的命运却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有人说,它们从出生那天被编上的实验编号,就是进入天堂的号码牌。人们应该善待和尊重这些动物。

    对此,“3R法则”的提议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3R法则”即减少(Reduction),尽可能地减少实验中所用动物的数量;优化(Refinement),减少动物的精神紧张和痛苦;替代(Replacement),不再利用活体动物进行实验,而是以单细胞生物、微生物或细胞、组织、器官甚至电脑模拟来加以替代。▲, 百拇医药(本报记者 尤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