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59412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100期
     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事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对促进我国和世界医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中西医结合教育是为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而设的医学教育模式,经过50多年的发展,院校教育已经成为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主要途径,初具规模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学科特殊性及其他原因,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尚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不断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研究概述

    广州中医药大学作为全国首批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七年制的试点单位之一,该专业学生的培养依托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实施,第二临床医学院在办院和办学中一直秉承“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的宗旨,自1998年首次招生以来,以全国教育学会、广东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等17项课题为依托,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以“厚实基础、提升技能、强化人文、融会中西”为培养目标,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通过合作办学、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师承制度创新、基础和临床训练、创新能力培养、人文素质训练九大支柱,搭建专业教育及素质拓展两大平台,强化中医、西医、临床、创新、学习和交流等六大能力的培养,历时10年,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有明显的创新,社会效益显著。
, 百拇医药
    二、研究内容

    1.以优化递进为原则,实行312课程设置

    研究首先建立适应中西医结合教育规律的312课程体系,采取三个基础板块(人文基础课、中医基础课、西医基础课)、一个临床板块(中西医结合临床课)、两个提高板块(中西医结合桥梁课、临床技能培训课)的模式,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适应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系统的中、西医基础。

    2.中西医教育并行,强化中西医基础

    (1)中医注重特色教育,强化学生中医底蕴。早期学生在南方医科大学期间,设计多个中医专业思想教育板块,邀请邓铁涛、禤国维、黄春林等中医名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2001年,根据邓铁涛等15位全国名老中医的倡议,创新师承教育模式,由学生跟师全国名老中医的高徒学习,先后有54位全国名老中医带徒126名中青年骨干,中青年骨干带徒289名学生,形成一代带二代的师徒关系,创建“集体带、带集体”的传承新模式,实现师承元素和院校教育的有机融合;从2003年起举办每学期1次的“中医基础知识竞赛”,搭建基础知识训练平台。以上举措有力地强化了学生的中医底蕴。
, 百拇医药
    (2)实行强强合作办学模式,保证现代医学教学质量。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实行合作办学,强强联手,培养学生扎实的现代医学知识;同时,第一军医大学作为部队院校,其办学理念和体制在培养学生意志、吃苦耐劳精神、组织纪律性等方面极具优势。后期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广州军区总医院合作,学生去总医院实习2~3个月。通过与两个单位的合作,最大限度利用各方资源,为中西融通打下基础。

    (3)强调中西医思维碰撞,培养中西医融通能力。学院借助对外学术交流活动频繁的优势,开阔学生专业视野,创造高层次学习机会,吴咸中、石学敏、凌锋等大家和中西医结合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学生跟随邓铁涛、路志正、颜德馨等全国名老中医出诊、查房;创办“院长论坛”,给学生提供与各大中西医院院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3.推进教学过程建设,构建教学支撑体系

    教学过程中,努力在师资、教材、课程、教学法及考评方面构建教学支撑体系。树立教学质量观,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制,通过建立教学主讲竞聘机制、主讲教师培训制,构建合理的教研团队;针对专业特点,以“强化基础、注重实践、中西融通、特色鲜明”为原则,组织编写中西医结合系列教材,2003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08年修订再版。该套教材强调临床思维、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用最新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注意中、西医内容的有机结合,重在开拓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力求较全面反映中西医结合现阶段的成就,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纳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生理学》获全国高等院校医药类优秀教材二等奖。在课程质量方面,大力建设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现有《病理学》等3门国家精品课程、《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等9门广东省精品课程,《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等网络课程获广东省医药类教学媒体教材评比三等奖;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基础课开展“讲课、自学、答疑”的教学模式,临床课全面开展病例引导式教学、床边病案分析讨论、双语教学等多形式的教学;在考试评价方面,基础课强调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考核与期末闭卷考核相结合,临床课理论考核实施“选题作文+小组竞争式讨论+半开卷综合考试”阶段考核方法;实践环节以模拟考核和床边考核为主导,系列改革措施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可。
, http://www.100md.com
    4.重视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搭建各类教育平台

    学院出台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以年级阶梯式教育为核心,搭建素质教育平台,目前已形成校友面对面、人文大讲堂等素质教育品牌;通过临床预备课、实习准入制、强化训练、规范带教、导师制、医德医风教育等途径,搭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践平台;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前一阶段借助南方医科大学的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后一阶段以“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为依托,通过学生进实验室、导师制、参加各类竞赛等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中开展系列公共和专业英语培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三、研究成效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从1998年开始招生,经过10年建设,至2008年已招收11届1122名学生,毕业4届193人。该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理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生综合素质突击,创新能力强。2003年~2007年,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励8项,广东省“挑战杯”奖励13项,获首届及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广州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特等奖,一作品在第八届全国“挑战杯”上以8万元达成技术转让;2005年~2007年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92.2%;多次获广东省高校先进班集体等党、团、学奖励。同时,该专业也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连续11年该专业招生均分为全校最高,前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100%,2008年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为99.17%,相关教学成果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等多项荣誉。
, 百拇医药
    四、应用情况

    由于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卓有成效,办学经验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暨学术研讨会(2008年长沙)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师协会第二届学术论坛与医师维权年会上(2008年昆明)交流,发表论文30多篇,被同行认可并广泛引用;精品课程面向校、省内外进行广泛的网络教学,系列教材被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及27个教学基地使用,总销量达5万多册。

    五、创新与特色

    1.人才培养质量观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理念与实践符合社会需求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规律,在强化中西医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临床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及交流能力的提高,已培养一批优秀毕业生。

    2.出版涵盖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的七年制系列教材共12分册,创新性和实用性得到同行认可。
, 百拇医药
    基于全面素质教育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陈可冀院士在谈及当前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情况时,高度赞扬了这一办学经验,认为走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新路。《人民日报》2008年7月24日也发表了《中西医融合构建完美医学》的报道,称赞这一“构建完美医学”的发展战略,给中国未来医学发展探索出一条道路,同时,刊登了陈竺部长的文章《打破中西医结合的壁垒》,高度肯定多年来的办学成就。我们将在总结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为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做出新贡献。

    (此研究系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全国教育研究会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计划课题、第二批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http://www.100md.com(吕玉波 卢传坚 舒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 文民刚 曾志嵘 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