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逸趣
编号:11755989
体味幸福的真意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9日 《当代健康报》 2009.04.09
体味幸福的真意

     赚更多钱、身体健康、拥有更高地位、找到更体贴的另一半、享乐生活……如此我们就会更幸福吗?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所著《幸福的真意》揭示了快乐的真相,使人们能重获内心和谐与幸福的满足。

    一则古老的寓言

    有一则关于迈达斯国王点石成金的寓言,说的是国王迈达斯跟大多数人一样,以为拥有举世无双的财富就是幸福的保障。他向众神祈求,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神应允他,凡是他所触及的东西都会变成黄金。迈达斯以为自己占了大便宜,必然会成为世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迈达斯很快就后悔了,因为连口中的食物和酒,在吞咽前都变成了黄金,于是他就在一大堆金杯金碗中活活饿死了。可见人们即使能够控制外在条件也未必能使生活得更好。

    古老的寓言千百年来不断重演。精神医师的候诊室里坐满了功成名就的病人,他们在四五十岁时才忽然觉醒,原来郊区的豪华住宅、名贵轿年,甚至常春藤名校的学位,都不能给他们带来内心的平静。然而,大家还是希望借着改变外在条件找到出路,只要能赚更多钱、使身体健康、找到更体贴的另一半,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纵然明知物质的丰裕并不能带来幸福,我们还是习惯外求,不停地追逐外在的目标,希望借此改善生活。
, 百拇医药
    财富、地位、权力是现代文明最重视的幸福象征。我们总以为,有钱、有名、俊俏美丽的人一定过得很充实,尽管各方面证据可能显示,他们生活得并不惬意。但我们依然坚信,只要能拥有跟他们同样的象征特质,就会获得幸福。

    如果当真得到了更多的财富与权力,至少一时之间,我们会产生人生就此改头换面的信心,但象征是会骗人的:它往往会歪曲人们以为它应该代表的现实。其实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或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跟生活品质并没有直接关系,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自我和所遭遇的事情作何种阐释。改善生活,唯有从改善经验的品质着手。

    有钱一定快乐吗

    这并不是说金钱、健康、名望与幸福无关,但这些东西只有在使我们对自我感到更满意时,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充其量只是无关痛痒,甚至还有可能构成快乐人生的障碍。针对幸福和生活满足感所做的研究显示,财富与快乐确实稍有关联:经济富裕国家的人民自认快乐的程度,的确位于贫穷国家的人民之上。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学者埃德·迪纳发现,非常富裕的人平均77%的时间觉得很快乐;生活小康的人则平均62%的时间自认为快乐。这种差异就统计而言,似乎不算小,但实际上并不重要。因为所谓“非常富裕”的人,只是名列美国400名大富豪排行的少数人而已。
, 百拇医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迪纳的研究对象中,没有一个人认为靠金钱就能保障幸福。大多数人都同意:“钱能增加也能减少幸福程度,关键看你怎么运用。”稍早,诺曼·布拉德伯恩所做的另一项研究显示,收入最高的群体觉得快乐的时间,较收入最低的群体多25%。这再次说明,差异确实存在,但并不那么大。

    由此可见,与其为如何赚100万或结交有权有势的朋友而烦恼,不如把心思放在使日常生活更和谐充实上,这才是一条比追求象征物更直接的道路。

    享乐与乐趣

    谈到能改善生活的经验,大多数人第一个就联想到“享乐”:山珍海味、富足的生活,以及金钱能买得到的一切享受。我们也常会梦想到异国旅游、与风趣的人为伍或购买昂贵的商品。享乐是高水准生活的重要一环,但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睡眠、休息、食物等,都属于恢复“均衡”的经验,在肉体需求引起精神能趋疲以后,重整意识的秩序。它们并不能带动心灵的成长,也不能增加自我的复杂性。一般人想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生活时,不但会想到享乐,还会想到虽然与享乐重叠,但必须用不同字眼表达的另一种经验——— “乐趣”。所谓乐趣,是指一个人不仅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更超越既有制约,完成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
, http://www.100md.com
    乐趣具有向前发展的特性,并蕴涵新鲜感和成就感。如在网球赛中险胜,通过考验证明自己的能力,就是一种乐趣。阅读一本书,发掘新观点;在谈话中发表过去甚至不自知的观点,都是乐趣横生的事。谈成一笔竞争激烈的生意,或做好任何一份工作,乐趣自在其中。这些事在进行的过程中,谈不上什么享乐,但事后回想起来,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说:“真好玩!”而且,盼望一切能重演。经历过有乐趣的事,我们就感觉自己有了改变,自我有了成长;在某些方面,这次经验已使我们变得更复杂、更丰富。

    享乐的经验也能带来乐趣,但这两种感受截然不同。举个例子,吃喝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但要想从中得到乐趣却比较困难。唯有在吃喝时投入足够多的注意力,分辨各种不同口味、作料之间细微差别的人,才会跟美食家一样,觉得这件事乐趣无穷。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享乐无须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运用高度的注意力。换言之,享乐可以不花力气,只要大脑特定中枢受到电击或药物的刺激,就能产生享受的快感;但是打网球、看书、谈话,若不全神贯注,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毫无乐趣可言。

    也正因为如此,享乐的片刻转瞬即逝,不能带动自我成长。复杂性却要求把精神能量投入到具有挑战性的新目标。从孩子身上很容易发现这个过程,每个小孩儿一开始都是小小的“学习机器”,每天尝试不同的新动作、新词汇。当孩子学会一种新技能,脸上那种专注的喜悦充分说明了乐趣的真谛,而每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经验,都使孩子不断发展的自我日趋复杂。

    不幸的是,成长与乐趣之间自然的关联会渐渐消失。或许因为入学以后,学习就变成了一种额外的负担,掌握新技能的兴奋不见了。一般人很容易自囿于青春期发展成形的狭隘的自我中;太过于自满的人往往要求附带的报酬,才肯在新目标上投注精神能量,以至于无法再从人生中汲取任何乐趣,唯一的积极经验只剩下享乐了。(摘自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著 《幸福的真意》),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