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85309
赵海仙洋楼:兴化中医博物馆的前身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151期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兴化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腹部,原为黄海滩涂,战国时期楚将昭阳在此开发,成为人文初祖。“兴化自古出名医”, 自宋代陈直、元代郭忠以来名医辈出,群星璀灿,至清末更以“淮海赵魏派”独领风骚。

    赵履鳌(1829-1904年),字海仙,以字行,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名医,为“淮海赵魏派”杰出的代表人物,“善治奇症”(《扬州名医录》),“运以新意,声誉大振,就医者不远千里来”(民国《兴化县志》),学识广博,望重一时,人称“赵半仙”,有“江南叶天士,江北赵海仙”之谓。

    赵海仙垂髫时聪慧透常、敏悟过人,弱冠即名声大噪,终年舟车络绎、踵门求治者不绝。虽继承家学,不足飨其怀抱,每谓“少年治医,必须涵养性情”, 深自苦励,勤求古训。通《素问》、《灵枢》之读,深探厥蕴;皇甫士安、王叔和之书,次第摩习;旁通诸家学说。治温热时邪,因势利导;擅消逐痰饮,重调脾胃;理虚劳郁证,润燥得法;遇疑难奇症,尤多巧思。辨证匠心独运,判断如神;用药别出心裁,崇尚轻灵。治学严谨,从不故弄玄虚,时有李详以脉理发问,答曰:“以病求脉尚可,以脉求病实难。”国学大师、扬州学派的后期代表人物李详,曾击节赞叹:“先生于医,具清空灵敏绝世之识,善能融会贯通,不名一家,若寻其蛛丝马迹,未尝不一一尽函古人之意在内,其倾动一时以此。”其生平乐善为怀,见义勇为,尝谓:“医为仁术,为医而不仁,何用医为?” 1888年夏,兴化霍乱大流行,“奔走求医者,纷然于道路,往往转瞬之间,遂不及救”。穷困者更是“求医弗得”,“死不旋踵”,史称“戊子大疫”。赵海仙参与捐资设“兴化实济局” 普施药饵,所谓“实济”,意为“实心实事不务虚名,只求有济”,与江泽之、魏小泉、张涤珊诸同仁28人,“黎明赴局,分班轮诊,日昃不遑,就诊者户限几穿”,苦心竭虑,独辟蹊径,用“鸡矢白散”加味以投,使众多患者应手而愈(见光绪十四年戊子兴化四圣观刻本《霍乱辨证·兴化实济局缘起》)。
, 百拇医药
    赵海仙故居位于兴化城东门家舒巷,是一座中西合璧、以中式为主的园林,又名赵海仙洋楼,是光绪年间扬州大盐商出资,江都木行主献料,宁波匠人承建,延请日本人设计,旨在报答治病救命之恩。赵海仙一直在洋楼居住、行医、研读、著述。赵海仙故居分为廊房和盂园,东西向陈列,以东为主,中间圆门连通。从西门经门厅进入后,首先是南北两处廊房。北廊房是赵海仙先生搭脉问诊之所,南廊房为存放草药煎沸之地。北廊房后背为后花园,植以兰花修竹。穿过两廊房之间的长方形天井,便见高大的花墙,圆形洞门西外侧有一石匾,上额隶书“盂园”, 东内侧亦有一石匾相对应,上刻篆字“逸情云上”,喻意恬静祥和、温馨仁厚、悠然超脱。“盂园”得名缘由赵海仙祖籍高邮,而高邮古称盂城。入园是一片阔大的天井,其形恰如“盂”之字形,天井两侧是太湖石镶叠的龙、狮假山,正中掘荷花池和养鱼池,精致小桥连接贯通,池畔是方亭及一溜七间供来客暂居及重病留观的船厅。盂园正北为三层二十八间洋楼,仿罗马建筑风格,此乃赵海仙故居的核心与标志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栏杆环抱,美轮美奂,十二根整木立柱由下至上,从一楼至三楼,一贯到顶,洋楼内最特殊的就是壁炉,下面是西洋式,上面按照中式梳妆台格式兴建,堪称绝妙之作,实为罕见。
, 百拇医药
    2008年正逢“戊子大疫”后的第三个戊子年,赵海仙洋楼修葺一新,保留原有的造型、布置和艺术风格,丰富了室内陈设,很多牌匾如“赵海仙洋楼”、“寿石轩”、“悬壶济世”、“江淮名医”,楹联如“铸镜悬壶泽被千秋楚水,存仁仗义恩铭十里昭阳”、“春暖带云锄芍药,秋高和露种芙蓉”、“医本儒流道近文章一品,药乃军武功高甲胄三分”均出自名家手笔,营造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精心制作的蜡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赵海仙坐诊的情形。同时建立了兴化中医博物馆,对珍贵的中医药文物进行集中收藏、整理,陈列实物、图片、中药标本、文字资料,宣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发展历程,展示中医药的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重点突出兴化医学流派传承的脉络、老药铺的沧桑变化、及与中医药相关的民俗,对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更好地促进对中医药学的研究和继承。而且还专辟门诊,邀请本地名医轮流坐诊。作为唯一的县市级单位,与金陵肛肠陈列馆、苏州中医科普教育馆、淮安吴鞠通中医馆一起,被江苏省中医药局确定为首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之一。

    走出家舒巷东行不远,便可见老字号的“上池斋”药店,由扬州人方石川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创建,是兴化有史以来第一家规模较大的药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池斋”取名于《史记》“扁鹊传”中“饮是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的典故,清乾隆十五年(1750)由“邑中楷书第一”的李培源书写店名,并制成金字招牌。一只口衔灵芝的硕大梅花鹿为店徽标志,主次三个柜台饰以青花釉面方型瓷砖。据传赵海仙经常来上池斋讨论医药,相互切磋。赵海仙洋楼与上池斋药店共同见证了兴化医药的辉煌。, http://www.100md.com(朱杰 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