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文化研究
编号:11796175
寒——风掣红旗冻不翻
http://www.100md.com 2009年7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161期
     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有这么几句:“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雪来了,将军的兽角弓坚硬得拉不开,铁铠甲冻得没有办法穿,大漠纵横交错着百丈坚冰,暗淡的阴云凝结在万里长天。……黄昏时分,大雪纷纷扬扬落下辕门,冻住的红旗连狂风也吹不展。

    这些描写让人感到了彻骨的寒意

    中医所说的寒是指一种致病因素——寒邪,寒有内寒外寒之分。 内寒是指不是外感而得,而是来自身,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减退,导致肢体失于温煦的一种表现。 外寒顾名思义,就是由外感而得,像天冷而穿着单薄,受了风寒。受了外寒,寒邪束于肌表,腠理闭塞,卫气不能宣发,病人就会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络,病患则头身疼痛。内寒,中医多认为是阳虚,清阳不升,患者多肠鸣,腹泻,容易感冒,四肢不温。中医认为,寒主收引,主痛。主收引,举个形象的例子,我们感到寒凉时,浑身会起鸡皮疙瘩,就是肌肉收缩的结果。主痛,也就是寒邪致病多有疼痛的症状。对女性来说,痛经中因寒致病的证型是较为多见的。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脉法》云:“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补不足也。”“寒头暖足,补虚泻实”是中医临床诊治要则。

    我国早期医学经典《内经》说,从人体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的循行走向表明,精神气血,特别是阳气均上走于头面,故头面阳气最充足,也最能耐寒。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中医诊治都遵循头部宜寒不宜热的原则,温针、艾灸都用于肢体和关节,头面部为禁忌。

    现实生活中根据“寒头”原则,冬天坚持用冷水洗脸,既可增强抗寒能力,又能有效预防感冒。保持头部寒凉还有助于安眠。科学研究发现,让头部温度低一些可尽快进入梦乡。

    与“头为诸阳之会”相反,足部则为阴气重地。《内经》说:“阴并于下,则足寒。”民间亦有“寒气从脚上起”之说。《备急千金要方》说:“每年农历八月一日后,即微火暖足。”下肢最易受寒邪入侵,应注意足的保暖。“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经常针灸或按摩足三里和涌泉穴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让热气温遍全身,以驱寒防病。根据人体的供暖需求,理想的室内温度应当是中医所提倡的“温足而凉顶”。, 百拇医药(任宏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