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眼科 > 眼外肌病 > 眼球震颤
编号:13397371
治疗眼球震颤用改良术式
http://www.100md.com 2009年8月22日 医药卫生报
     18岁的安徽小伙小张患有先天性眼球震颤,眼睛以每秒15次的频率发射出变化莫测的“秋波”,不但使自己的眼睛疲惫不堪,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笑谈,这令小张感到非常痛苦。了解病情后,我们为其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决定采用改良的“Parks 5、6、7、8法”为小张手术治疗。

    Parks 5、6、7、8法是基于眼睛内直肌和外直肌作用及效果的不同,提出两只眼睛的内直肌手术量分别为5毫米、6毫米,外直肌分别为7毫米、8毫米的原则,目的是通过加强或减弱眼外的肌肉,重新调整眼球位置,使偏斜的头位得到改善。而改良的方法在原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各条肌肉的手术量相应增加40%以上,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代偿头位。另一方面,通过手术设计来缩短外直肌和后退内直肌,使双眼眼球位置发生改变,以拉正眼球。同时由于双眼球位置的改变,偏斜的头位也摆正了。术后一个月,小张的复视消失了,眼睛不斜了,视力明显提高。以往需要两次或三次以上手术才能解决的眼球震颤、斜视和头位偏斜的问题,变成一次手术成功。

    斜视、弱视的发病率为3%~4%,也是儿童眼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我们开展斜视诊疗以来,共治疗各类复杂斜视和眼球震颤患者3000余位,收到较好效果。一般说来,对于斜弱视治疗要视双眼情况、发病时间而定,但总体宜尽早。此外,治疗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恒心和耐心。(摘自《健康报》)

    计算机辅助早期矫治唇腭裂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吴国锋博士等人,日前依据最新三维人体扫描、逆向工程和快速成型等原理,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术前矫治的临床新技术,成功为一名出生仅两天的新生儿实施了唇腭裂矫治,确保患儿唇腭裂不会随生理发育扩大,为获得理想预后打下了良好基础。据检索,这是目前国际上首次利用此技术为新生儿实施唇腭裂矫治。

    我国约有240万唇腭裂患者。目前,唇腭裂最早治疗时间是患儿出生3个月后进行手术。但在此前的3个月,由于患儿生长发育迅速,可能会在手术前出现严重的颌面畸形。因此,临床上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在患儿出生后随即进行颌面软硬组织术前矫治。但新生儿机体非常稚嫩,不能和医师良好配合,因此存在较大的风险和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吴国锋博士等人经过长期刻苦攻关,提出了新生儿计算机辅助术前矫治理论和技术,将治疗时间提前到患儿出生后第二天。新方法应用可见光三维扫描技术,首先扫描患儿面部和腭裂石膏模型,成功获得唇腭裂新生儿外鼻-唇裂表面三维模型,整个过程只需3秒。然后用先进的逆向工程技术对患儿三维模型进行详细测量、分析,建立新生儿唇腭裂计算机辅助术前矫治理论方案,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矫治器,最后通过选域激光烧结技术直接由计算机加工形成。

    新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治疗精度高、速度快、周期短、效果好和安全等优点,不仅使出生后三个月内的患儿唇腭裂不会随生理发育扩大,而且腭裂将会明显缩小。这一技术有望明显改善唇腭裂新生儿的预后。 (摘自《健康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