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796540
扶持民间中医服务百姓健康
http://www.100md.com 2009年9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183期
     老师的祖师爷、师爷是大清同治年间左宗棠府中的大夫,擅长中医外科,我的老师是唯一的继承人。

    老师中年时代正值“四清”、“文革”时期。他煞费苦心,将祖辈留下的"宝贝"完好保留下来。改革开放以后,老师的医术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他不受商业气息的侵蚀,始终遵循祖训,铭记对师傅的承诺:不求回报,全心全意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百姓奉献一生。他待人真诚,医德高尚,常常收很少的钱救病人于危难之中,竭尽全力为家境贫困的患者免费治疗,深得当地百姓的敬重和爱戴。

    老师在农村行医数十年,对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感触颇深。像脱疽(脉管炎)、附骨疽(骨髓炎)、瘰疬(颈淋巴结结核)、臁疮、搭背疮、对口疮等,都是基层百姓常患的病症。尽管许多疾病大医院的治疗效果好,但是需要患者住院花费大量的钱财,甚至倾其所有,无奈放弃治疗的也不在少数。而老师的治疗手段相对简便,无需住院,疗程短,费用低,效果好。这无形之中解决了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燃眉之急。比如脉管炎患者,他们在老师的精心治疗下,节省了高额的住院费,免受了截肢带来的痛苦与伤害,重新走向社会;再比如缠腰蛇(带状疱疹)、烧烫伤、褥疮、痔疮、疥、骨伤、耳鼻喉口腔疾病等许许多多的常见病、多发病,老师独到的治疗方法可以用药到病除来形容,简单到让人觉得很神奇。尽管大医院的大夫对这些看似粗糙的治疗方法不屑一顾,老师却常常为能够用祖先的诊疗智慧帮一方百姓解除病痛,备感欣慰。

    老师继承下来的方药及临床诊治,与大宗的中医外科有所不同,有些药材在《本草纲目》和《药典》中没有编录。从对药材的鉴别、采摘、严格浸泡、反复蒸煮、适度晾晒,到焙、炙、研磨、配制,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整个过程细致、繁琐且漫长——“要有足够的耐心、恒心加上细心、虚心、勤奋和悟性,更要有视病人为亲人的优秀品质”,这是老师对我们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当今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能够达到老师这一境界,愿意并能够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农村这块贫瘠土地上的年轻人不是很多,加上各种客观原因,基层百姓求医问药之难就可想而知了。

    如今,老师已是83岁高龄,老人家迫切的愿望就是将祖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顺利传承。然而,目前困扰我们的是:我们所掌握的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的教材,而且,我们是通过老师口述的方式学习临床知识及制药技巧的,若想用这些知识来考取国家的执业医师资格,是有很大难度的。

    现在,我们求助于贵报,是想通过这一平台把我们的声音传递给有关政府部门,希望他们制定相应政策,关注民间中医药,让老一辈人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凝聚几代人心血和智慧并倾注了他们毕生精力的医术世代相传,造福百姓!, 百拇医药(张俊启 山东省德州市龙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