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流行性感冒 > 甲型H1N1流感
编号:11797192
从《温疫论》看中医如何防治传染病(上)
http://www.100md.com 2009年9月17日 《当代健康报》 2009.09.17
    近期,全国部分学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的发病报告,疫情再次被人们所关注。传统中医药是如何看待传染病流行的?

    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很大,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在人群中传播,造成流行。我国古代的传染病不断流行,使大批人员死亡。特别明清两代更是大量发生。我国历代医家对传染病的防治十分重视,如《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著名医著中都有防治传染病的经验的记载,但这些记载都不系统。我国第一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门著作是清代吴有性所作的《温疫论》。

    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姑苏(今江苏吴县)人。公元1641年,当时传染病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吴有性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的惨景,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进行医疗实践,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传染病的详细研究,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终于在崇祯15年(公元1642年)写成了《温疫论》。

    《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当时对传染病的称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论》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温疫论》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的束缚。《温疫论》在我国第一次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

    《温疫论》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与接触,由口鼻进入而致病。《温疫论》中还指出戾气有特异性,只有某一特异的戾气才引起相应的传染病。该书还认为疗疮、发背等外科病是由于杂气感染,而不是由于“火”。《温疫论》首次把外科感染疫病与传染病的病因划入同一范畴。

    《温疫论》十分重视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该书认为:“正气充满,邪不可入”,机体抵抗力强,则虽有接触传染的可能,但不大会发病。假如“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机体抵抗力减低,又受到传染,则可以发病。, 百拇医药((广 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