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822506
警惕药源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1月3日 中国医药报 2009.11.03
     □雷招宝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因微血管内弥漫性血栓阻塞引起的一种罕见、死亡率非常高的临床综合征。TTP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神经精神症状、发热和肾功能衰竭五联征。由于全身血小板凝集而导致血小板数量常常降至20×109每升以下,如不予治疗或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达90%。

    一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药理作用,可能引发TTP,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患者的血象变化,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主要致病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 临床观察发现,冠状动脉球囊支架术(PTCA)患者TTP的发生率为0.02%,而一般人群的发生率为0.004%,原因为接受PTCA患者普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表明,降低抗血小板药物剂量、缩短疗程似乎并不能防止TTP的发生。

    随着氯吡格雷应用的日益广泛,大有取代噻氯匹定之势。以前认为氯吡格雷致TTP发生率比噻氯匹定低,但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后服用氯吡格雷致血栓形成发生率和死亡率升高,无论TTP发生率和严重TTP发生率都是氯吡格雷高于噻氯匹定,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用药≤14天TTP的发生率9.7%和74.3%,用药>14天的发生率分别为90.3%和25.7%。说明噻氯匹定致TTP的潜伏期较氯吡格雷长;噻氯匹定致严重血小板减少(14天发生的TTP进行PE后的存活率77.8%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