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健康新闻
编号:11813900
销量猛增 价格平稳 抗流感药物随到随买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1月4日 京华时报
销量猛增 价格平稳 抗流感药物随到随买

     10月30日,消费者正在药店选购感冒药。本报记者 杨珺 摄

    卫生部10月13日的最新甲流诊疗方案中列举了一些中成药和汤药治疗甲流轻症。不少市民担心抗病毒、抗感冒药物卖断货,因而纷纷到药店“抢购”。

    上周,记者走访京城多家药店后发现,各类抗感冒中成药销售非常火爆,但价格均在最高指导价之下,未发现提价现象。多数药店都增加了此类药品的储备,货源充足,市民无须担心买不到药。

    抗流感中药热销

    10月30日,记者在百姓阳光大药房左家庄店看到,短短5分钟内就有4位市民分别购买了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莲花清瘟胶囊、板蓝根颗粒等常见的中成药,而这些药大都为卫生部最新诊疗方案中的药品。此外,口罩和抗流感汤药也很热销。在同仁堂、金象大药房,情况也是如此。

    据同仁堂大栅栏药店赵主任介绍,在该店,同仁堂板蓝根相比去年10月增加了23%的销售,而例如同仁堂清瘟解毒丸,去年没有销售,今年每月都有几十盒,而口罩的销售则比前段时间翻倍。此外,抗流感汤药在7、8月时的销售尤其旺盛,每月总量达到了八、九万服,大都是企业批量购买,而近期的销售较为平稳,经常是每天几百服。
, 百拇医药
    金象大药房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清开灵之类的药物销售量近日已经上升到单品销售量的前三,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记者从老百姓大药房北京公司了解到,将10月26日至28日销售数据与10月23日至25日对比显示,抗流感药物的销量明显增长,例如双黄连类销售增长74.23%,板蓝根类销售增长117.36%,抗病毒口服液类销售增长45%。口罩的销量更是增长了6.26倍。

    价格不涨一分钱

    抗流感药物如此热销,价格是否会上涨?对此,各生产企业和商业公司、零售药店均承诺:价格不会上涨,消费者可随时前去购买。

    据白云山和黄副总经理方广宏介绍,板蓝根属于新医改基本药物目录产品,其最高限价是每20小包10.80元,目前各地的售价大多在最高限价以下,而未来公司也不会提价。
, 百拇医药
    10月30日,莲花清瘟胶囊的生产厂家以岭药业也透露,公司专门派人到各地药店监督价格,一旦发现有药店违规涨价立即向物价部门反映。未来将继续稳定价格,不涨一分钱。

    金象、老百姓大药房和同仁堂等连锁药店均表示,对于抗感冒类常用药品一直都备有较大库存,目前更是加大了这些药品及口罩从正规医药商业公司的采购。老百姓大药房还表示,不仅没有涨价,个别商品还进行了降价,譬如一次性使用口罩10只装的以前售价6元,现在是5元。

    加班生产保障供应

    据卫生部官员介绍,甲流的高峰持续期可能为2-3个月。届时,全国各地对各种抗感冒药物的需求量肯定非常大,这些药是否会供不应求而至脱销?对此,各家药品生产企业都表示,目前正在加班加量生产,以保证市场供应充足。

    为了保障各家药店的货源充足,药店的上游供货商——北京各大医药商业公司都加大了此类药物的采购量。北京九州通总经理龚力介绍,近期抗流感药物的出货量确实很大,例如莲花清瘟胶囊达到了3至5倍的增长,其他主要药物也增长明显。在流感高峰期,商业公司的储备是各零售终端采购的保障,北京市药监局也要求各商业公司增加相应药品的进货量,目前该公司已经大幅增加了抗病毒口服液、双黄连、莲花清瘟胶囊等主要药品的储备,药店的货源将会十分充足。
, 百拇医药
    而另一医药商业企业京新龙也表示,公司正在积极与药企联系大规模采购抗病毒药物尤其是抗病毒中药,例如已与广州花城制药联系,将立即空运1000件抗病毒口服液进京,保证市场供应。

    10月30日,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副总经理方广宏介绍,白云山板蓝根在北京的市场份额超过50%,而目前北方市场需求量又进一步加大,公司正在加班加量生产,以前平时每天生产200万至300万小包,现在每天则达到约500万至600万小包,但还是感觉供应有些吃紧,储备暂时不是很充分,基本没有存货,刚下线的药物经过质检后按照流程就迅速发货了,但还能跟上供应。此外,口炎清等抗感冒药物也在加量生产,平均每天达到1万箱。

    而抗病毒口服液生产商广州花城制药也表示,该公司刚刚调整了生产计划,取消了周末休息,加班加点生产抗病毒口服液,首先保证北京市场供应。

    另据以岭药业介绍,莲花清瘟胶囊的现日产量1000至2000件,各地订货很多,一度出现明显缺货,目前还处在紧急生产期间,将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紧急调整车间、增加生产线,全力加大莲花清瘟胶囊的产能,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提高产量数倍,能基本满足目前市场需要。

    本报记者 杨珺,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