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827980
治肿瘤不必药到病除(肿瘤征战60年)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1月10日 《生命时报》 2009.11.10
     我国老百姓赞誉医生频率最多的词语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但在肿瘤,特别是大量的中晚期肿瘤患者面前,这两句话不灵了。

    但这样的想法的确曾经“风行一时”,这也直接造成了过度医疗和一些“无益也无效”的诊疗,在肿瘤治疗,特别是晚期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不厌其烦的实验室化验和影像、器械检查;盲目扩大手术和放疗范围,甚至“生命不息,放化疗不止”。以至于“有病乱投医”和“有病投错医”所导致的“多余的治疗”有时要占病人全部花费的半数以上,造成了病人肉体、精神和经济上的极大负担。当然,与此同时,对终末期患者的漠视、遗弃和治疗不足也并不少见。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癌症与患者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因此,在尊重生命的前提下,让病人怎么舒服怎么来的“姑息”治疗逐渐走向了前台。一方面,应根据不同病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手段。早期病人应及早采取各种手段,争取早日治愈;中晚期病人则应奉行“作好事并减少损害”的准则,选择“效价比最高”的检查和治疗。另一方面,从病人确诊肿瘤的那一刻起,就要学会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但目前的现状却是,医生们在病人床前的时间越来越少,在电脑、电视屏幕前的时间越来越多。随着一系列大型机器的检查结果出现在医生的案头,病人就逐渐变成了数字、文字和图像,成了医疗流水线上的部件,医生也变成了每天主要和屏幕打交道的“操作员”。即或在病人床前的短暂时间里,也往往是病人躺在床上仰视医生,医生俯视着病人,这一“仰”一“俯”几乎定格了医患关系。

    可是,病人渴望有更多的和医生坐在一起,“平视”交流的机会。他希望我们关心他的生存状况,了解其生活条件和精神追求;希望我们介绍尽可能多的就医知识,使他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如果医生能换位思考,多做沟通,哪怕只是为其解决几个最希望处理的小问题,也完全可能造成患者几乎全然不同的结局。▲

    (作者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全军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百拇医药(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 刘端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