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820565
苏颂故乡行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1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229期
     机会终于来了,作为苏颂的“粉丝”,我们有幸专程到苏颂故乡福建同安去拜谒他,实现了多年的梦想。

    苏颂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天文学家,古人称为鸿儒、博物学家,今人称为科学家。而在中医工作者的眼中,他首先是药物学家。苏颂是北宋庆历二年(1042)进士,历任集贤殿校理、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外任过历任宿州、江宁、婺州、杭州、开封、颍州等州县郡守,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赠司空,追封魏国公,谥正简。他的一生有过许多重大贡献,除政绩外,他曾主持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他还主持编著过《本草图经》,对中药学有深远影响。

    到了同安,我们才知道,与苏颂有关的纪念场所主要有三处。我们分别前去参观学习。

    苏颂科技馆

    苏颂科技馆,位于同安城区,是厦门市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名由原国家科委主任方毅题写。该馆是1988年由海外苏氏宗亲资助建成,2006年同安区政府投入近50万元,对展馆进行修葺和布展,将原本只有一层的展厅扩大为两层。
, 百拇医药
    进入馆门,一座苏颂半身塑像矗立眼前,背后的影壁左右分别书写着南宋大儒朱熹的语录“赵郡苏公,道德博闻,号称贤相,立朝一节,终始不亏”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的文字“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进入馆内跃入眼帘的是在深山密林背景前摆放的一本巨大书籍模型——《本草图经》,旁边的展板上写着:“嘉祐二年,苏颂参加修成《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他认为药物有各地物产风气不同,名类众多,使人真假难辨,必须编一部图经,从图载其形,以经释其同异。嘉祐三年,仁宗诏令各地献上所产药物并附上图形与说明,授命于苏颂专门编纂,至六年秋,《本草图经》编成,20卷,目录1卷,次年刊行。”馆内还陈列着水运仪象台的复制品,展示了“水运仪象台”的设计图纸共63种150多幅零件图,是我国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机械设计图,也是世界科技史上一份十分珍贵的设计图纸。馆内还陈列五幅苏颂全星图,另有《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本草图经》等苏颂著作以及研究苏颂的著作。

    再上一层楼,是苏颂生平事迹展,由8组雕塑组成,包括苏颂故居“芦山堂”,苏颂的亲民思想,杰出的外交家和外交史学,《本草图经》是本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水运仪象台——世界科学史上的壮举,苏颂与苏轼的交往,苏颂与王安石的变法,苏颂——中国古代伟大的博物学家、科学家等,雕塑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苏颂当年的风采。
, 百拇医药
    科技馆不大,但内容丰富而精致,是一代伟人精彩人生的缩影。

    故居——芦山堂

    苏颂故居芦山堂在城区西北隅葫芦山南麓,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年间,是苏颂高祖左屯卫将军苏光诲(944~946)的府第,子孙世居。苏光诲是入闽始祖苏益的三子。苏益,字世进,又名利用,河南光州府固始县人。唐末光启元年(885年)随王潮入闽,为泉州都统领军使,居于温陵。苏颂的父亲苏绅是入闽定居的芦山始祖苏益的四世孙、苏光诲五世孙。芦山苏氏是官宦世家,从唐末、五代到北宋世代为宦。其谱系为:苏益→苏光诲→苏祐图→苏仲昌→苏绅→苏颂。

    宋天禧四年(1020)苏颂诞生于此,10岁随父入都,之后宦游天下。宋靖康年间(1126—1127),苏颂第六子苏携归居于此。南宋至元期间,府第改建成苏氏祠堂,其后多有废兴,至清末重建。解放后这里作为小学校舍。1988年,在苏姓后裔的资助下,同安政府重修苏氏祠堂,并于后进原址重建苏颂祠堂。苏颂故居是苏氏“芦山衍派”的总祠堂,背靠葫芦山,前临洗墨池。苏氏一族人才辈出,仅宋代荣登进士榜者即有18人。据不完全统计,后代子孙分布于国内8个省,国外13个国家。
, 百拇医药
    元代因两次祸事,芦山堂险遭灭族,山堂被毁,家产没官。“一夜分九州,化姓许连周”,为避祸事,芦山苏姓化为许、连、周姓,散居各地。明嘉靖廿二年(1543年),同安知县奏请拨银重建山堂,旋即扩为三进双护厝,并塑苏颂坐像于后厅,明世宗钦赐“苏氏大宗”以示敬仰先贤。

    现存芦山堂系清末重建,以花岗岩和红砖砌墙,红瓦布屋顶,富有闽南地方特色。祖籍同安的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为1998年修葺的芦山堂书题“苏氏大宗”和“芦山堂”两方匾额。堂坐西北朝东南。前为苏氏大宗祠堂,供奉入闽苏氏始祖苏益神像,有前厅和正厅两部分,祠堂后隔一天井是于原基址重建的苏颂祠堂,内有现代所立之苏颂塑像。两侧为卷棚顶护厝。1987年同安县人民政府拨付部分资金,兼有海内外慷慨解囊,复建苏颂故居,1988年11月落成,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为厦门涉台文物古迹。芦山堂不仅承袭着人们对苏颂的怀念,还是联结着苏姓(包括许、连、周)后人的纽带,“芦山”代表了最早到福建的苏姓,不论走到哪里,只要看见“芦山”这个灯号,就可以知道是从同安“芦山堂”这儿开出去的。
, 百拇医药
    苏公祠

    苏公祠在同安孔庙内。孔庙坐落在城东溪西畔,始建于五代,现存的建筑是清朝乾隆年间重建。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任同安主簿时,在孔庙内增建经史阁、教思堂、苏公祠和志道斋。苏公祠位于孔庙右侧。

    朱熹当时发现,虽然同安是苏颂故里,但同邑之人谈起曾公亮、蔡确和吕惠卿等人来津津乐道,而问起苏颂的事迹却浑然不知。朱熹感觉既诧异不解,又深为遗憾。他为苏颂感到惋惜,如此一个让朱熹敬仰不已的人怎么能被埋没呢?为此他在孔庙中附建苏公祠,并撰写了《苏丞相祠记》,着力张扬苏颂的气节操守:“熹少从先生长者游,闻其道故相苏公之为人,以为博洽古今,通知典故,伟然君子长者也。熙宁中掌外制,王丞相(王安石)用事,尝欲有所引拔,公以其人不可用,且非故事,封上之,用此罢归,不自悔,守益坚,当世高其节,与李才元(大临),宋次道(敏求)并称三舍人云。后得毗陵邹公所撰公行状,又知公始终大节,盖章章如是,以是心每慕其为人。”(《朱文公文集·卷77》)。朱熹对于苏颂的人品是极为佩服的。

    在苏颂故居我们受到了芦山堂苏颂史绩研究会的热情接待,会长苏清祥和苏颂的37、38代后裔们向我们展示出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成都会议的讲话:“如果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同时还展示了周恩来、孙中山、江泽民、胡锦涛等伟人和领导有关论述,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们就是在这些论述的支持和指导下进行着苏颂故居的保护和苏颂史绩研究的。

    将对历史名人的怀念升华到民族精神的振奋,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 http://www.100md.com(张瑞贤 伊广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