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Y > 郁证
编号:11820428
从郁论治的临床启示
http://www.100md.com 2009年12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232期
郁证的文献追踪,郁证的临床表现,郁证论治法则,郁证案例举隅,眩晕案例,不寐案,气厥案
     郁证的文献追踪

    郁字有积、滞、蕴结之含义,是导致疾病的一种潜在因素。然由郁为病,立论渊久,早在《内经》即有描述,虽无郁证病名,但以五行生克之理提出五气之郁,而郁之致病皆与情志有关,并又先责于肝,如《灵枢·本神》篇和《素问·本病论》所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人忧愁思虑即伤心”,“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然后《金匮要略》在妇人杂病篇里就郁为病,明确立出脏躁和梅核气两种证候,并认为这种病多发于女性,同时更具体提出治疗方药(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沿用至今仍不逊色。

    到了隋巢氏所辑《诸病源候论》在气病诸候、结气候篇中说“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只短数言,明确指出忧思会导致气机郁结,这一论点,为后世研究由郁为病,更具有指导作用,正如金元医学名家朱丹溪在《心法·六郁》中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更富有新的内涵,论述了“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强调了气、血郁滞是导致许多疾病的重要病理变化,并提出六郁(气、血、火、食、湿、痰)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由此更加丰富了中医对郁证的认识和扩大了治疗范围。到了明代,王履在他《医经溯洄集》中列有“五郁论”的专篇,篇中提出“凡病之初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而本气自郁,皆郁也。岂惟五运之变能使然哉?郁既非五运之变可拘,……固可扩焉而充之矣。可扩而充,其应变不穷之理也欤。”其之所言,非独五运转变才会引起郁证,因此在治疗方法上也应作相应的扩充。而至明、清,虞搏、张景岳、叶天士等医学大师,在所著医籍中,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及《丹溪心法·六郁》为依据,就郁证的机因,提出由情志、外邪、饮食等因素所致从而说明郁之为病不是单一由情志而起,外之六淫亦可又为郁,由此对郁认识又带来新的飞跃。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端”和张景岳在郁证篇中说到,“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这将五气之郁称为因病而郁,而将情志所致之郁,称为因郁而病,并对治疗郁证的方药又作了比较详细的归纳和补充,列方三十四则。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郁》所载的病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54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