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92574
从接受美学看《在医院中》的价值取向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15日 《当代小说(下半月》
     内容摘要:1936年底丁玲从上海奔赴延安,写下了《在医院中》这篇小说,作品复杂地呈现出“陆萍”在延安时的困惑和迷茫。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在不同的接受环境中按照不同的“期待视野”、“审美经验”来评价、分析、阐释着这部作品。在作品诞生以来70多年的生命中,从最初发表时的“批判”、绕过中间研究的几乎“空白”地带直接进入到新时期的“肯定”状态,本文试图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来解释这种近乎“断裂性”的评价和“跳跃式”的研究现象,从原初接受、历时接受和当代接受的维度开掘与定位《在医院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丁玲 《在医院中》 读者 生命力 价值

    一、《在医院中》的接受和嬗变过程

    丁玲女士出生在破产的地主官绅阶级中,处在“五四”话语和“左翼”话语纠结中的她有觉悟,当然也有悲哀。《在医院中》这部作品的命运可以说是丁玲人生的晴雨表,通过了解这部小说的接受过程,我们看到了她把自己刻进历史的齿轮里挣扎的一生。《在医院中》到现在已经有了70多年的生命了,本文试着把接受历程分为1941年11月至1942年4月、1942年6月至1979年、1981年以后这三个阶段,从这三个观测点来考察《在医院中》的独特价值。“诗无达诂”,这部作品的潜在意义在读者的参与下如何重复演奏,怎样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呢?

    1、“形而上学”——《在医院中》 读者原初接受 从1940年到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前夕的这段时间,文坛呈现出较为“活跃”的状况,那时许多的作品都针对延安时期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无情地揭露甚至尖锐的批评,这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要数1941年11月15日发表于《谷雨》第一期的《在医院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4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