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885343
《内经》教学应关注实用性
http://www.100md.com 2010年4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307期
     《内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一直被作为中医教育的必修课程。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内经》课程处于非常尴尬的状态,在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上都存在缺陷,由此笔者提出,要让《内经》成为名实相符的“提高课程”,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分清主次,有取有舍,并把其课程开设在临床课程之后。

    让“提高课程”名实相符

    《内经》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规定,“《内经》是中医专业本科教学的后期提高课,其教学目的在于掌握《内经》的基本理论、重要原则,从而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指出它是中医教育的“提高课程”,但对于“提高课程”的确切内涵,各高校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内经》课应开在临床课后

    目前,《内经》课程的开课时间普遍过于靠前,大部分院校是在开完《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中医诊断学》(简称《中诊》)、《中药学》(简称《中药》)、《方剂学》(简称《方剂》)之后开《内经》,有些连《中药》、《方剂》都没开就开始开课,这样一方面造成学生中医基础知识的积累严重不足,无法正确理解《内经》理论的精髓,难以达到“提高课”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开课时间与《中基》接近,容易使学生感觉《内经》就是文言版的《中基》,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内经》的兴趣。因此,我们认为《内经》应该在学完一部分临床课以后开课,这样做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优点:

    一是使学生能够对所学课程进行验证和回顾,提高其运用《内经》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经》是唯一能将中医学各门课贯通起来的课程,学生在具备其他课程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再深入钻研,便可寻流讨源、察标求本,融会各门学科。二是在《中基》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医理论更高层次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基》时,可能由于不能适应中医思维的特点、对中医学缺乏感性认识等原因,造成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不够准确、透彻,但在中医的氛围中熏染了2到3年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9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