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华诗词 > 正文
编号:13200949
用“心腹之患”防治病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24日
用“心腹之患”防治病

     李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治医生,北京奥运会中医国际形象大使。致力于中医的国际化交流推广和提高当代都市人群自我健康管理能力,著有《小穴位大健康》等。

    文/李智

    中医讲究系统的关联性思考,往往有很多有意思的辩证方法论。一个系统是由许多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系统由部件组成,部件间存在着联系,且部件处于运动之中,所以,系统各主量和的贡献大于各主量贡献的和,即常说的1+1〉2。

    有一次给外国学生讲中医脏腑关系时,我谈到脏腑的关系就是表里关系,也就像是夫妻关系,形影不离,脏主里,腑主外,哪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对方。比如心脏和小肠的关系,就是夫妻关系,如果心脏出现问题,小肠就会反映出来。当我讲到这里时,外国学生们满脸的疑惑,甚至是非常的怀疑,真是有些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明明小肠在人体腹部,在肚子里,怎么和心脏成了夫妻?

    再举一个例子,对于冠心病,大家已经是很熟悉了,大家都认为仅仅是心脏附近的疼痛,对于心肌梗塞,也就是心肌坏死,更是“谈梗色变”,心里非常恐惧了,但是有一点却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心梗早期除了胸痛,还常常会有左肩背及左手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手指的疼痛。

    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心脏的问题会引起手臂和手指的反应?正是由于对此的疏忽和不了解,造成很多临床病人没有重视,或者误以为是手臂肌肉劳损等,最终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是生命。

    听起来很复杂,其实一个简单的成语“心腹之患”就可以解释以上这两个问题。

    我们传统计时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即24小时,若把人体十二脏腑分别对应这24小时,即每个时辰对应一个脏腑,“心”这个脏腑对应的就是丑时,也就是下午1点~3点,这也正对应小肠经络的消化吸收时间,是午饭后最佳的午休时间。这与西医的理论不谋而合,西医认为餐后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血小板容易集聚而成血栓,是心肌梗塞的高发时间,要注意休息。

    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古人在造字时,把小憩的“憩”字下半部分造成“心”,说明午睡就是养心。传统医学一直强调的“子午觉”本身就是养生、养心、养小肠的。

    “心腹之患”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陈蕃传》:“寇贼在外,四肢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古代皇帝和大臣也常将自己最亲信的人称为“心腹”,医和文化是奇妙相通的。

    为什么心脏病发作时往往会表现为左肩背及左手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手指的疼痛,有的人甚至还会牙痛,而这些疼痛部位刚好是小肠经的循经线路?

    在中医经络中记载,人体小肠经络的循行是起于小手指,经过手腕—上肢肘部内侧—上臂后侧—肩膀—脖子—脸颊—眼角。还有,如果某人在一段时间内,因为一些事情着急,就会出现“心火过旺”的情况,比如长口疮、口腔溃疡、嘴角长泡时,还往往伴有小便发黄等,我们称之为“上火了”。

    小便发黄的原因正在于人体自身“心腹之患”的调整,“心移热于小肠”,让“心火”下降到腹部,变成尿,让热通过尿排除体外造成的。此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喝水,目的就是多上厕所,多排尿,从而排热降火。

    反之,当我们在生活中发现小便的颜色发黄,一般都说明自己已经“上火”了,可能是工作中的压力过大,心情烦躁,或者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或者喝酒过多。这时候就需要让自己泻泻火,喝些苦丁茶、吃些苦瓜等,此刻“苦水往心里咽”,正是中医理论中“苦能滋阴降火”的应用。

    我们生活中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热心肠”,这再一次把心脏和肠放在了一起,其实,这也是有道理的。生活中,如果我们看见别人正处于困难之中,常会主动走上前去,帮一把手,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高兴,心情好,然后吃嘛嘛香,消化好,营养吸收的也好。而且,我们往往感觉做了好事,帮了别人之后,自己的心也暖洋洋的,这其实就是中医中讲的阳气生发,温暖全身的感觉。

    了解了心腹之患、心脏与小肠的关系,如果发现自己左胳膊、左手指疼痛、左肩膀疼痛,甚至是腹部疼痛,千万不要忽视,也许这正是小肠这个脏腑提前给你的报警信号,毕竟与“心”比较起来,它相当于“丈夫”的角色,义不容辞的冲锋在前,提前报警。还有就是发现小便发黄,就要及时注意调整身体,降降心火,给自己减减压,放松一下心情,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在西医体系中,这是具有非常高死亡率的“生命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