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医趣考
编号:12458212
方剂名称由来系列 一字散 等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4日 医药经济报
    一字散

    方剂名称由来系列之一

    一字散出自《济生方》,由雄黄、细辛、川乌头为末,姜汁或清茶调服,有袪风止痛之功,用于风寒之邪侵袭头部所致的头风症。

    “一字”者,用唐代“开元通宝”钱币(币上有“开元通宝”4字分列四周)抄取药末,填去一字之量,即一钱币的四分之一量。方中的雄黄辛温解毒,细辛袪风止痛,川乌头温经止痛,三药相合有袪风止痛,温经散寒等作用,服后可使风寒去而头痛止。因方中诸药皆为有毒辛温之品,故服用量不宜过大,每用“一字”(约相当于今 0.5~1克)即可,因而名为“一字散”。

    (日正 整理)

    
, http://www.100md.com
    一抹金

    方剂名称由来系列之二

    一抹金出自《证治准绳》,由藜芦、蛇床子、红丹、硫黄、赤石脂、明矾、五味子、黄柏、轻粉诸药组成,共研细末,用生猪油调成软膏,或用清油调擦患处,有清热败毒、排脓敛疮之功,可用于治疗小儿遍身生疮、溃烂、燥痛、脓汁不下等症。

    “一抹”是指将药膏涂抹患处的用法;“金”是指方中有红丹、硫黄、赤石脂、黄柏等药,研细后又因本方功效卓著,外用治疗皮肤疮疡很快就能见效。“金”又喻贵重之义,故名曰“一抹金”。

    (欢然 整理)

    
, 百拇医药
    一捻金

    方剂名称由来系列之三

    一捻金出自《古金医鉴》,由大黄、槟榔、黑牵牛子、白牵牛子、人参诸药组成,共为细末,每服一字。有消积化痰、通肠利便之功,用于小儿风痰吐沫,气喘咳嗽、痰涎壅盛、内热积滞、停食停乳、肚腹膨胀、二便不利等症。

    “一捻”,是指用手指捻取,每服一字,份量很轻;“金”是形容其效果可靠,非常贵重。有只用少量药物,可奏奇效之意,故名之。(昕冉 整理)

    

    一贯煎
, http://www.100md.com
    方剂名称由来系列之四

    一贯煎出自《柳州医话》,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诸药组成,用于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等症,有滋养肝肾、疏肝理气之功。

    “一贯”,即以一理贯串于事物之中。本方用一味疏肝药——川楝子以调肝木之横逆,配入大队养阴药之中,寓疏于补,肝肾同治,是滋阴养肝、疏肝开郁的常用方。因其贯串滋水疏肝一法治疗多种肝病,故名“一贯煎”。

    (石坝 整理)

    

    二仙汤
, 百拇医药
    方剂名称由来系列之六

    二仙汤出自《中医方剂临床手册》,由仙茅、淫羊藿、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六味药物所组成,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症、高血压、闭经,以及其它慢性疾病见有肾阴、阳不足,而虚火上炎者,有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理冲任之功效。

    本方有温补肾阳、滋养肾精之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调理冲任之当归、巴戟天;泻肾火之知母、黄柏,因疗效显著,寓意功效奇特如神;此外,“二仙”即仙茅、仙灵脾(即淫羊藿)两药,并以其为首,故名之。

    (日月 整理)

    

    二妙散
, http://www.100md.com
    方剂名称由来系列之七

    二妙散出自《丹溪心法》,由黄柏、苍术两味药组成,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热痛,湿热带下,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等症,有清热燥湿之功。

    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为治阴分之湿热痿证的妙药。药仅两味,但功效卓著,作用神妙,故名“二妙散”。

    本方加川牛膝名“三妙丸”,可治下焦湿热;再加薏苡仁则名“四妙丸”,可袪湿热、利筋络。

    本方若加槟榔名“三妙散”,外用脐部湿癣,有清热燥湿止痒之功。

    (孙耿 整理)

    
, http://www.100md.com
    二陈汤

    方剂名称由来系列之八

    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白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等组成,用于湿痰咳嗽之痰多色白,胸膈胀满,恶心呕吐,头眩心悸,脉滑等症,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方中半夏、陈皮,属于“六陈”,以储存陈久者入药为佳。所谓“六陈”,即“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与茱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故名“二陈汤”。

    本方加枳实、砂仁,则为“枳砂二陈汤”,可治湿热、生痰;加枳壳、桔梗,则为“枳桔二陈汤”,治小儿停饮、呕吐痰涎等症。

    (中夏 整理)

    
, http://www.100md.com
    十灰散

    杏林撮趣

    方剂名称由来系列之十

    十灰散出自《十药神书》,由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等诸药组成,用于血热妄行所致之呕血、咯血、衄血等上部出血症,有凉血止血之功。

    “十灰”,指方中10味药物均烧“灰”存性,研极细末备用。用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调服,其意在增强清热降气止血之效。唐容川曰:“右药烧灰存性为末,铺地出火气,童便酒水随引。黑为水之色,红见黑即止,水胜火之义也,故烧灰取黑。”本方对肝胃火盛,损伤血络,血热妄行所致之各种出血证,效果甚好。其药烧炭存性用,可以加强收敛止血作用,故以其炮制方法而命名曰“十灰散”。

    (连平 整理)
, http://www.100md.com
    

    十枣汤

    方剂名称由来系列之十一

    十枣汤出自《伤寒论》,由芫花、甘遂、大枣三药为末,用大枣煎汤冲服,用于悬饮、胁下有水气导致的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者;也常用于腹胀水肿之实证,有攻逐水饮之功。

    方中的芫花、甘遂具有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等作用,其药性皆峻猛,故用大枣10枚以益气护胃,缓和峻药之毒,防止或减轻药后反应,达到寓攻于补、下不伤正之目的。《医方论》云:“仲景以十枣命名,全赖大枣甘缓以救脾胃,方成节制之师也。”方名“十枣”者,一是说明方中药大枣10枚,二是强调大枣在该方中缓其峻毒、顾护胃气的特殊作用。

    本方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名“控涎丹”,有涤除痰癖伏饮之功,可使痰涎得以控制,故以此命名。

    (淮冉 整理)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