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信息
编号:11912722
怎样的“专家”能为养生书把好关
http://www.100md.com 2010年6月8日 《新京报》
解放日报:科普读物不能浮躁
返回频道首页
怎样的“专家”能为养生书把好关
返回频道首页

     怎样的“专家”能为养生书把好关

    ■ 一家之言

    不能仅仅在形式上规定必须“专家集中审读”,更应该切断审读者和被审读者间可能的利益交换渠道,对这种利益交换现象从制度上加以监管、约束。

    据报道,针对养生保健类图书出版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乱象,新闻出版总署管理司日前召开管理座谈会,表示将出台一系列措施,规范养生保健类图书的出版,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是组织有关专家集中审读,合格后方能出版发行。

    养生保健类图书的确存在许多问题,刚刚发生的张悟本现象也足以发人深省,问题是,怎样的“专家”能为养生书把好关?

    尽管养生书的发行、出版,的确存在许多环节和监管上的问题,但并不能说没有经过审查、监管。就以张悟本而言,他固然编造了很多虚假的光环,但这些虚假光环也并非一点“含金量”没有,比如他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客座研究员身份就是真的,那份被他当做重要依据的“有效占比70.9%”的“疗效调查报告”,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出具的,这个“不具备中医师资格”的“养生大师”,甚至还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坐堂问诊,这当然也不是他硬闯进去的。
, 百拇医药
    在中医药养生保健领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算得上“权威机构”,该中心的专家也应是“专业对口的权威专家”。这样的权威机构、权威专家,也能让张悟本扯大旗、做虎皮,折腾得神气活现。这也令民众怀疑,“专家集中审读”能否替养生保健书的出版把好关?

    但凡出现专家“雷人”,该放的不放,该管的不管,其背后总有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律,即专家、权威机构在充当裁判时,将经济利益置于科学精神之上。即以张悟本来说,他之所以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的客座研究员资格,是因为和张悟本背后的操作者签署了“合作协议”,这当然意味着利润分成和其它经济利益。因此,不能仅仅在形式上规定必须“专家集中审读”,更应该切断审读者和被审读者间可能的利益交换渠道,对这种利益交换现象从制度上加以监管、约束。

    在此之外,更应该将“专家的审读”置于阳光之下,接受公众的监督。建议把审读专家的名字和职务信息印在每一本出版的养生书籍上,如果存在滥竽充数的专家,将和作者一起承担法律责任,这些专家就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了。
, 百拇医药
    □陶短房(学者)

    

    解放日报:科普读物不能浮躁

    随着神话破灭,最近一段时间“养生大师”张悟本的著作已迅速从各大书店下架。而有意思的是,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以“揭秘”为卖点的书正在加紧炮制中,书中不仅会曝光事件背后利益链,还将通过介绍正统科学养生知识以正视听,预计最快的月内可以上市,名字也想好了,《张悟本怎么了?》。

    这不由让人忆起,去年4月末,世界卫生组织刚刚拉响流感爆发警报,到5月12日中国出版社就已推出了13种有关甲型H1N1流感的图书,前后不到半个月。当时就有专家指出,“一本严谨的科学普及类图书,从立项到编写完成,前后少说也要半年时间。” 应对社会热点固然需要及时,但既然名为科普图书,却能做到上市速度如此之快,不由让人心生担忧。究竟是谁在写这些所谓科普的书籍?
, 百拇医药
    不久前的“六一”儿童节,已经51岁的《十万个为什么》再次成为最热销的书籍之一。作为中国第一本普及版的百科全书,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固然令人感叹经典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目前科普类图书后继无力的局面。后继无力,反映在人才上,是科普队伍的老龄化:拥有2000多名会员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60%的会员在50岁以上;科学普及出版社对78位多产科普作家的统计表明,60岁以下的只有9人;后继无力,也同样反映在心态上,一种以向大众传播科学为己任的重视心和责任心正在缺失。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透露,当年为修订此书,曾集合了全国科普作家和教育家的才智,共花费了整整1年时间。而如今,不论从人员质量和策划时间上来说,此情此景恐难再现。

    一方面,真正的科技工作者常常只是事后感慨,指出书市上科普畅销书内容如何漏洞百出,不过是会制造噱头吸引大家的兴趣,但另一方面,反观科技工作者自身,却无心或者说也无力涉猎科普领域。目前对于科技工作者评价、评奖的主要依据是有没有在科技前沿取得突破、有没有创新,而科普成就所占分量则相对较轻,政策引导之下,科学家要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论文、科研、职称评定上面,实在是太忙了。一位中医就曾直言:“我著书立传,只为评职称,读者都是同行,倘若不旁征博引、运用术语,会让业内人士看笑话”,如此一来,其晦涩艰深的专业书自然是严肃性、理论性有余,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专家的书无疑是一本难以亲近的“天书”。

    据悉每年国家发行科普图书达2000多万册,从数量上说,我们似乎不缺科普图书,但是缺能贴近百姓实际生活和关注点的科普图书,缺具有文化性和趣味性的科普图书、缺兼具科学知识同时又通俗易懂的科普图书。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日益关注如何科学地生活,对科普的需求好比一个不断变大的花园,如果良木名卉不能种植其中,那么杂草野树自然会滋长侵占这一园地。这次大动干戈除去了“吃泥鳅健身”的野草,下一次春风吹又生的会是谁?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