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3396068
汉民族的“厕所文明”
http://www.100md.com 2010年7月1日 医药卫生报
     编者按:小小的厕所,却能折射出文明的进度。从卫辉市对卫生院改厕的力度和进度上,从全国农村改厕的热潮里,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文明有了更高的要求。改厕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崭新生活方式的兴起。在对新农村美好前景心怀期待的同时,我们一起来回顾我国的曾经没落的厕所文明,以及厕所的“变异史”。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入口”而轻“出口”,耻于谈厕,不谈厕,在享誉世界的“食文化”的背后,隐藏着难以启齿的“厕文化”。

    最早的中国厕所,可能是在5000年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里。考古发现当时的厕所只是一个土坑,从西周到春秋,厕所多与猪圈并排,而且一旦“某个坑”被“放弃”,就会用一个奴隶去填坑。于是厕所是“脏”的这个观点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在殷商时期,西周之前,汉民族就有“尚洁”之风,当时这股风气深入到社会生活之中,谁不重视卫生都是要受到嘲笑和讽刺的。即使是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年代,身处被围成铁桶般的孤城的守城军民也不忘记厕所卫生。据《墨子》载,城头上要“五十步一厕”,周遭以垣墙围之,“垣高八尺”,守城军民不分男女都必须到公厕便溺;城下则“三十步为之圜,高丈,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

    中国的旧俗中还有一整套对厕所的卫生管理方法。据载,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公共厕所,那时叫作“都厕”;到了唐代,就更多见了。当年的马可·波罗曾对中国的卫生设施叹为观止。

    在宋代,奢华的杭州城里就出现了专业的清除粪便人员。他们沿街过市,专门上门收粪。在官制上,唐代有了专司厕所的宫廷官员“右校署令和丞”等。这些,都表明中国曾有过辉煌的“厕所文明”。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的厕所卫生渐渐地落在了欧洲的后面。

    近现代,中国农村的“厕所”大多比较简陋、肮脏、破烂不堪,基本是“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北方的男厕多采用蹲坑式,妇女采用“灰桶子”,即:一木桶,内放石灰或草木灰。清朝时,为了解决粪便管理的经费,清政府也曾试着搞了些收费厕所,并允许私人开办,清朝庆丰年间《燕京杂记》记载的“京师四藩入者必酬一钱”,即是明证。但当时的公厕并不能为人们所接受,人们随地便溺,或便于马桶之中,倾倒于街旁,满街狼藉,臭气逼人。

    中世纪的欧洲,还没有厕所观念。厕所的进化是从茅坑演变到茅房、厕所、卫生间、洗手间,从无到有,从私有到公共,从单一功能到集生理代谢、卫生调整、休息乃至审美、商业、文化等多功能。厕所革新一步步走向文明、进步。

    19世纪堪称是“厕所世纪”。在19世纪40年代,在汉堡出现了用河水冲刷管道的下水系统。世界上第一个抽水马桶公厕建于1852年的伦敦,而1852年的中国,紫禁城里还不知道什么是抽水马桶,每天清晨都会有粪车从“后门”进出。毫无疑问,中国当时的厕所文明与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已经相差甚远了。

    厕所是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产物,厕所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状况。 (摘自《生活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