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信息
编号:11942230
看病更要看病人(专家呼声)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4日 《生命时报》 2010.09.14
看病更要看病人(专家呼声)

     刘端祺,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军区总医院肿瘤科主任、教授

    上世纪30年代,大夫们需要手写病历。当别人都忙于记录手术怎么做、该用什么药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北京协和医院林巧稚大夫对一份实习医生写的病历备加赞赏,只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豆大的汗珠从产妇的额头流了下来。”这一刻,她对学生的要求是:医生眼里应该有病人。

    我曾遇到过这样一家人。年幼的孩子被确诊为晚期肿瘤,一家七八口都陪着来医院。孩子的父亲告诉我,他们已经去了很多医院,心里都明白医治难度大,现在只是想弄清楚,带孩子回家后还能为他做些什么。他们太想听听医生说句理解他们心情的话。可有的大夫见面就埋怨:拖那么久,太晚没希望了。“听了真是雪上加霜,心如刀绞呵!”

    近一个世纪,医学技术突飞猛进,然而很多大夫却忽略了一点: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现在“魂”丢了,病人被“科学化”了。医生们只会看病,却忘记了病“人”,不会与病人交流,更不会以同情之心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了。

    尤其近年来,电子及电脑技术在医学领域普及,病人逐渐变成了一连串数字、文字和图像,成了医疗流水线上的一个个部件。医生也成了每天和“三屏”打交道的操作员。所谓“三屏”,即手机的小屏幕,办公桌上的电脑中屏幕,以及影像中心CT、核磁的大屏幕。有些患者抱怨,医生查房往往是一脚门内一脚门外,问一句“今天没事吧?”,提脚就往外走,赶着到办公室去看“三屏”。临床医生竟然变成了“离床”医生。

    医生是病人托付生命的人,是公认的人性关怀和人道精神最直接的传承者。医生不是万能的,有时也会无能为力,但应对人道精神有深刻理解: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保障病人充分而适当的诊疗;在力所不能及的情况下,也要努力去温暖他们的心灵。

    这要求医生有足够的人文修养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不再把自己当作一部医疗机器。只有成为充满同情心、不麻木、有独立人格思考的“大写的人”,才能成为有大爱之心的真正意义上的医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