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317056
中国人“血压”居高不下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6日 北京晨报
    

    晨报记者 李木易/摄

    晨报记者 李木易/摄

    10月8日是第12个“全国高血压日”。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全国高血压日”,国内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前瞻性高血压药物观察性临床研究——“中国人群血压控制情况观察研究”(CHINA STATUS Ⅱ)在北京正式启动。据悉,该研究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李为民教授牵头,北京诺华制药公司赞助。将历时3年,计划参与的高血压患者将达到4万人。

    中国现有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经突破2亿,占总人口近七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高血压大国”,但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高血压的防控情况不容乐观。

    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分学会和中国高血压联盟联合对22个城市、92家三级医院的5086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一次登记调查(CHINA STATUS),结果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达标率仅为30.6%,也就是说,有近七成高血压患者血压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存在发病风险。

    现状

    中国高血压防控呈现“三低”

    此次“中国人群高血压控制情况观察”并不是国内首次对高血压人群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实际上,我国曾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高血压人群抽调。

    1958年至1959年属首次,当时,约有50万15岁以上人群参与了调查。由于受技术条件所限,调查结果并不精确,粗算高血压平均患病率为5.1%。

    上世纪80年代初的第二次全国抽调,15岁以上的参调人数增加到400多万,并采用当时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高血压确诊标准,统计血压值在140/90mmHg和160/95mmHg之间的人群(但不包括血压在140/90mmHg的人),患病粗率为7.73%。

    1991 年第三次全国抽样调查,患病粗率为11.88%。2002年的调查结果为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达18.8%。

    40年间,中国高血压人数从3000万增加到1.6亿。高血压已成为我国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改善高血压预防和治疗现状已迫在眉睫。

    为防控高血压,1999年我国首次发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从90年代开始,在关注患病率的同时,医学界也进入了更全面的高血压数据统计时代。高血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成为比患病率更能判断一个国家高血压防控水平的依据。

    所谓知晓率,指的是在被诊断前就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的调查对象的比例;治疗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近两周内服用降压药的人的比例;控制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目前通过治疗,血压在140/90 mmHg以下者的比例。

    在“中国人群血压控制情况观察研究”启动仪式上,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指出,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面临着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局面。

    依照2002年的统计数据,我国高血压患者知晓率在三成左右,治疗率为两成,控制率仅为6.1%,也就是说,每100个接受过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只有6人“减压”成功。

    瓶颈

    国人血压下不来、稳不住

    “国人的达标率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血压出现了反复。这和患者有一定的关系,有些病人需要吃好几种降压药,难免顾此失彼,有些患者觉得头不疼、眼不花,就忘了按时监测血压,也不来门诊复诊。” 哈尔滨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李为民教授解释。

    他强调,治疗高血压是一项“长期工程”,一旦被高血压找上身,患者就要做好终身和高血压作斗争的准备。晨报记者调查了身边一些高血压患者,发现在高血压防控和治疗方面走进误区的人不在少数,其中最为普遍的问题是,不少高血压患者仅凭自身症状就自行加药、减药甚至停药。记者的一位长辈就表示,自己只有在感到头晕、头痛等症状的时候才会临时吃些降压药,没有症状的时候就不吃药。想必这种“体验式”服药经历在很多高血压患者身上都曾经或正在发生。其实,人们对血压升高的耐受性会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有的高血压病人血压即使高到200mmHg以上也不会有明显症状。

    也有一些人则是出于对降压药的“恐惧”心理,不能持续用药。这部分人大都相信“是药三分毒”,在服用降压药一段时间后,血压一旦降至正常就自行停药。等到血压再次升高,再吃药“灭火”。

    专家认为,这种服药习惯其实最要不得,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因血压的大幅度波动导致心、脑、肾发生严重并发症。还有一类患者认为要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太麻烦,因而放弃服药。

    借鉴

    美国如何防控高血压

    美国这些年的高血压发病率也呈现出了逐年升高的趋势,但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在高血压防控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高血压知晓率就已高达51%,到2006年,这一数据已然上升到78%,也就是说,大部分美国人都能根据自身对高血压的了解判断是否患上了高血压。从1976年至2006年的30年间,美国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上升了37个百分点,高达68%。而接受治疗患者的达标率,2006年则比30年前增加了整整两倍,为64%,这个数字同样也是我国目前高血压患者治疗达标率的两倍,这就意味着我们现在对高血压的防治水平和30年前的美国在同一水平线上。

    美国人为什么能够有效地将高血压控制住呢?

    中国老年医学会心脑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心血管内科医生、“中国高血压患者之家”网站创始人胡卫民在自己的博客中分析了美国在高血压防控方面的成功经验,他指出,美国防控高血压走的是“国家引领、协会推进、全民参与”的路线。

    通过制定统一的高血压控制目标、发放高血压防治指南手册以及高血压协会、美国高血压联盟等机构的宣传,“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因而美国民众对高血压的知晓率要远远高于中国。

    胡卫民还提到,美国独特的医保体系也为高血压达标率提供了保障。在美国,医疗保险是与不少慢性疾病的控制情况联系起来的。如果高血压患者对血压的控制没有达到医生设定的标准,就无法拿到报销的医药费。这样一来,不仅患者自己,医院和诊所的利益也会受损,因此,患者和医生是绝对不敢“怠慢”高血压的。这种“按绩效付酬”的管理模式,把医患双方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

    另一方面,美国的私人和社区医生服务也相当到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复诊时间。而按时复诊、及时调整用药对于长期维持血压平稳非常重要。

    美国另一个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于超市里每种食物的标签上都明确标注了热量、含盐量等信息,便于食用者精确计算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和盐量,做到健康饮食。总而言之,美国血压控制达标率的提高是政府、各类协会、保险公司、医患双方、社区组织、企业超市乃至全社会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中国,血压控制得好坏似乎只是患者一个人的事情,与医生好像没有多少关系。在这些方面,中国显然还存在较大差距。

    李为民教授指出,在现阶段,中国患者防治高血压的最佳方法就是用药,用药可依据三条标准:药物必须强效;必须安全、副作用较小;要方便,这方面复方治剂有更大的优势。“只有这样,患者能坚持服药,药效又稳定可靠,高血压治疗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晨报记者 孔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