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970583
无证可辨是中医发展创新的契机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2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437期
     把建立在西医理论基础之上解读的图像、数据、指标,用中医理论进行消化、吸收、整理、总结,赋予其中医学含义,充实中医四诊理论,无证可辨自然会成为有证可辨——

    现代医疗手段发现了疾病,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体征,中医称为无证可辨。而证是现在中医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有人统计有30多种解释。在这里,把证理解为中医诊断治疗用药的证据不会有异议。既然是证据,应该涵括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获取的所有诊断资料,仅指现有书本记载的症状、体征,是不全面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我们还不了解的诊断资料,比了解的(包括现在西医的)不知要多出多少倍。

    笔者认为,无证可辨是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从无证可辨到有证可辨是医学发展的正常规律,无证可辨既是现在中医在诊断学上的缺憾,更是中医发展创新的契机。

    四诊理论体系

    是逐渐发展而成的
, 百拇医药
    从中医发展史可以看出,四诊理论体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逐渐总结、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就症状学而言,《伤寒论》记载的有鉴别意义的症状不足90个,1985年中医研究院主编的《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有症状条目500个,2003年朱文峰、何清湖主编的《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总结有辨证贡献度的临床常见症状、体征、检测指标就有676种。如中医舌诊,《内经》仅记载有简单的舌象表现,《伤寒论》中只有6个条文中讲到了4种舌象,1341年元代杜清碧《伤寒金镜录》第一部舌诊专书才问世,到1920年曹炳章的专著《彩图辨舌指南》问世,完整系统的舌诊理论才逐步形成。再如,脉诊首载于《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各篇章的标题都以“辨某病脉证并治”,说明非常重视脉诊,可到晋代王叔和《脉经》,始建立起专门脉学的系统理论,明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才使中医脉诊逐渐得到普及和发展。

    无证可辨不是绝对的

    两个世纪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西医学借助现代科学而飞速发展,诊断手段可以说日新月异,相比之下,中医传统的诊断手段已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对无证可辨产生困惑并对辨证论治质疑的言论越来越多。
, 百拇医药
    事实上,没有“证”的疾病是不存在的,获取诊断资料的技术或方法的缺乏或者落后才会无证可辨。中医望、闻、问、切的眼、耳、口、手,通过显微镜、X光、CT、磁共振、超声波等先进诊断设备,延伸了中医四诊的手段,会使我们望得更远,闻得更清,问得更细,切得更准,这是提高了技术,增加方法,增强了灵敏度、精确度。应抛弃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就批评过的“始终顺旧”的错误思想。把建立在西医理论基础之上解读的图像、数据、指标,用中医理论进行消化、吸收、整理、总结,赋予其中医学含义,充实中医四诊理论,无证可辨自然会成为有证可辨。

    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都是新病种,中医、西医都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乙肝病毒感染的自然病程漫长,可持续30~50年,丙肝病毒感染后,有55%~86%患者血清丙肝病毒持续存在,而无任何临床症状。根据中医理论,乙肝、丙肝属发病隐匿、起病缓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的疾病,符合外邪中湿邪的致病特征。湿邪盘踞血络(经血传播,中医叫直中血络),更不易祛除而迁延难愈。湿邪困脾,脾虚生内湿,内外合邪,治之更难。
, http://www.100md.com
    笔者用从湿、从血分治疗的思路,祛湿用茵陈五苓散、平胃散。因病位深在血络,用吴又可达原饮直达病所。脾主湿,湿邪伤人必先困脾,选六君子汤。病毒性肝炎肝脏损伤是事实,根据中医肝体阴用阳,损伤肝体即损伤肝阴,从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理论出发,选用一贯煎。通过临床实践,比按西医的思路选用抗病毒、解毒、抗炎、保肝中药,效果好,副作用少。比出现腹胀、胁痛、黄疸、腹水等有证可辨后的湿久化热、湿困脾虚、湿阻血瘀等证候才进行治疗,不仅有更多的余地,也更能体现出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

    借鉴现代诊断结果

    不能丢掉中医思维

    有证可辨也不应该排斥现代诊断手段。借鉴西医检查结果,对提高中医辨治水平,提高疗效有一定意义。如黄疸病的湿热蕴蒸阳黄证,通过超声、检验、CT等诊断方法的介入,可发现或胆囊肿大,或甲肝病毒阳性,或乙肝病毒阳性,或肝叶的缩小,或甲胎蛋白阳性、或胆道的异物等诊断资料,依据这些资料会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和效果。再如同是血虚证,参照血细胞学检测结果及骨髓细胞检测结果,对养血补血、益气生血、填精补血等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不无指导意义。
, http://www.100md.com
    有一胃痛病人,西医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用西药三联疗法、四联疗法效果欠佳,请求予中药治疗。症见:胃痛隐隐,空腹稍重,喜温喜按喜热饮,疼痛无针刺感,无黑便,舌淡苔白,脉虚弱。诊为脾胃虚寒。予黄芪建中汤合附子理中汤组方用药6剂,效果不显。再诊时,根据胃镜报告单所示,溃疡周围暗红肿胀,颗粒状增生隆起,边缘陈旧性出血点,符合中医血瘀特征,自拟益气温胃,活血通络之方药,使瘀去新生而收效。笔者通过对消化性溃疡治疗的总结,发现胃镜、钡剂造影的诊断资料用中医思维进行辨证,比跟着西医寻找抗酸、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治疗效果更好。

    中、西医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如见到炎症就认为是热证,见到肿块就认为是血瘀,血压一高就是肝阳上亢,就失去了借鉴、创新、发展的意义。况且,西医诊断项目、指标也在不断地更新。就肝炎来讲,原来诊断的项目凡登白试验、麝香草粉浊度试验、锌浊度试验皆被淘汰,跟着西医在实验室里找抗病毒药、降酶药、退黄药,不是中医发展的方向。完全套用、全盘搬用西医指标,比“始终顺旧”更不利于中医的生存与发展。

    总之,抓住无证可辨给中医创新和发展创造的契机,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疗效为标准,使现代诊断结果成为中医四诊的一部分,从而提高辨治水平,促进中医的健康发展。, 百拇医药(马冠军 河南省尉氏县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