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086781
在临床科研中如何进行试验分组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中国医药报》 2011.03.01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统计学咨询中心 胡良平

    翻阅临床科研论文,人们常常可以读到类似下面的两种表述:其一,根据患者来院就诊的先后顺序对他们进行分组,即将先来的10名患者分入对照组,将中间来的患者分入A药组,将最后来的10名患者分入B药组。其二,自1996年11月至2000年3月,连续手术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患儿34例,男22例,女12例。患儿根据手术时间分为对照组(1998年8月前)和肺保护组(1998年8月~2000年3月),观察血管内皮eNOS、支气管上皮iNOS、巨噬细胞iNOS等多项定量指标的数值。

    这样分组合适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对于上面的第一种做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科学的,因为每位患者将被分入哪一组,不是医生人为决定的,而是由患者随机到来的顺序决定的。其实不然,分入各组的患者可能在病情等某些重要的非处理因素上相差很多,因为在某一段时间内居民可能容易患某病,其中有些患者对健康问题特别关注,经济上和时间上也都比较宽裕,因此,只要感觉有点不舒服就可能会去看医生;与此相反,有些患者只有等到病重得坚持不下去了才去看医生。也就是说,在某一段时间内,患者来医院就诊的先后顺序中,可能暗含着病情轻重不等的情况,按先后顺序分组的结果,很可能造成某些组内重症者居多,而另一些组内轻症者居多。在未进行临床观察之前,各组患者在病情方面的差别就已存在了,没有通过随机化方法尽量降低重要非试验因素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同时也就严重地违背了试验设计中的“均衡原则”,其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必然要受到影响。
, http://www.100md.com
    对于上面的第二种做法,从研究设计类型角度看,原作者所做的研究很可能属于回顾性研究,前一阶段用了一种手术,后一阶段用了另一种手术(即后来命名为“肺保护组”),为了撰写论文,以先前的手术病例作为“对照组”,这种对照形式实际上属于“历史对照”,两组的受试对象在很多重要的非处理因素方面(如病情轻重、治疗方案、辅助治疗等方面)无法均衡一致,因为无法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分配受试者,两组间不具有可比性。要想得出科学的结论,应先经伦理委员会审批,与受试者签定知情同意书,然后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即将拟接受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若按病情等重要非试验因素进行分层后再将各层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试验组更好,这样可以提高组间的均衡性,提高结论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这两个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大量的工作需要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数据,通过对获得的准确数据进行科学地加工和处理,从而揭示事物内在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关键是如何才能正确地实施调查或试验?如何才能搜集到准确的数据?如何才能科学地分析数据?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解读分析结果?如何才能恰如其分地陈述科学结论?这一系列问题,都与正确地实施统计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直接有关。客观实际要求从事生物医学科研和临床研究的人们在这些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

    医学科研主要包括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大类:基础研究主要以动物和样品为受试对象,而临床研究主要以人(更确切地说是某病患者)为受试对象。因此,无论是在受试对象的选取、分组,试验因素的施加,还是观测指标的选定与测定等方面,都或多或少有些差别。但从科研设计、调查或试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科研资料的收集、整理、表达与描述和统计分析角度看,其共性、本质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在进行科研设计和数据处理中所依据的原理、原则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大同小异的。值得注意的是,以人为受试对象的临床研究中,“伦理道德”和“提高受试者依从性”是研究者不可回避的两大难题,在临床试验设计中,必须认真对待。因此,为降低来自研究者和受试者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特别是心理作用),提供受试者的依从性和临床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必须采取合适的盲法设计。(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