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医医案研究 > 更多病案
编号:11998054
杜雨茂辨治奇难病证验案:食亦 喜唾 寒疝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3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488期
     陕西省名老中医杜雨茂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孜孜于岐黄之术,尤精通仲景之学,从医从教五十余载,临床辨证准确,遣药灵巧,屡起沉疴,在奇难病辨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学生赵天才和董正华侍诊之余,总结杜雨茂辨治奇难病证验案6则,以下为前3则。

    食 亦

    王某某,女,50岁,干部,1987年9月2日初诊。患者2年多以前忽感食难用饱,日进食四五顿仍有饥饿感,每于夜间醒来还要加餐,一昼夜进主食量由原来的0.5千克渐增至2千克,大便干燥,体重却渐减。曾在数家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经多种检查排除了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其自罹病以来大便一直干燥,近因病情加重,日进食2千克仍感饥饿,四肢乏力。察患者体瘦,面色略黯,舌淡红苔灰白,脉细弦,尿黄,大便干结如栗。阅其以往服过之药方,多为滋补之剂。分析此病多食而不多饮,尿黄而量不多,时历两载有余,体虽瘦而未至形削,且尚可坚持轻工作,别无他苦。思《素问·气厥论篇》“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胃热移于胆,亦曰食亦”之论,正与此病相合。分析患者胃热则消谷善饥,大肠有热则便结,但因脾气虚弱,虽纳谷较多却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其精微,故肌肉失养而形体反瘦。治宜清胃润肠,佐以健脾,方用白虎汤合四君子汤化裁:知母10克,生石膏25克,炙甘草3克,薏苡仁25克,升麻9克,火麻仁25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云苓12克。12剂,水煎服,每日1剂。
, 百拇医药
    9月30日二诊:服上药期间饥饿感减轻,夜间不需加餐,大便转润,但停药后诸证复如前,用上方加黄芩9克,枳壳9克,地骨皮12克。12剂,水煎服。

    10月14日三诊:疗效不显,且感口渴,脉弦缓,舌红,苔白薄。考虑前方虽对证而清泄胃肠邪热之力不足,故拟用小承气、白虎及四君子汤合方化裁:酒军6克,枳实10克,厚朴12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炙甘草6克,薏苡仁30克,白术12克,沙参15克,麦冬12克。12剂,水煎服。

    11月8日四诊:服6剂后即显效,继服12剂,各症渐消除,饭量正常,日进主食0.5千克左右,大便转常,近20天来体重较前增加5千克,精神明显好转,唯劳累后感气短,脉弦细而滑,舌红,苔白薄。病已告愈,为巩固疗效计,宗前法增养阴之品,以防燥热复作。处方:麦冬10克,天冬10克,丹参18克,女贞子12克,酒军6克,枳实10克,厚朴12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炙甘草6克,薏苡仁30克,白术12克。6剂,水煎服。
, 百拇医药
    服完上药,精神转佳,遂停药观察月余,前病未再反复,体健如常。

    按:杜雨茂认为习医之道,首备根基,即《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之类;根基既健,再阅诸子,博采众长,由博返约;只有知识渊博,基础雄厚,医术精湛,临证方无望洋之苦。就“食亦”病来说,临床极为少见,历代鲜见论述和报道。杜雨茂根据《内经》之论,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当责之于中焦脾胃,可概括为本虚标实,即“脾虚胃热”是其辨证之着眼处,总以扶脾泻胃为治疗大法,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合小承气或白虎汤泻胃清热为基础方,然后再据其不同兼证之病机差异灵活化裁,理法方药丝丝入扣,使两年多之顽疾得以在短时间内根除。 (赵天才 董正华 陕西中医学院)

    
, http://www.100md.com
    喜 唾

    杜雨茂 辨治奇难病证验案2

    王某某,男,45岁,教师,1980年11月2日初诊。唾液增多2个月,加重2周。患者平素饮食不节,两个多月前忽觉唾液较常增多,未予在意,诸症渐次加重,两周来每分钟要唾四五大口之多,说话吃饭时更是涎液不断外涌以致不能讲课,饮食几废。曾经中西医治疗,服用西药维生素B1、B6、谷维素等以及利咽开胃之中药多剂,皆无效验。刻诊:唾液如涌,诉说病情时唾涎涟涟不绝,色清且冷,夹有白痰,咽喉干燥,四肢乏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色白不利,舌质淡嫩,苔薄白滑润,脉沉细无力。辨证属“喜唾”,由脾阳亏虚不能摄涎所致。治宜健脾温中,燥湿化痰,方用理中汤加味。处方:党参15克,炙甘草6克,干姜8克,白术15克,半夏12克,茯苓12克,陈皮9克,桔梗9克,焦山楂14克。服5剂后,唾液减少,复诊守原方略事加减,继服12剂后痊愈。半年来多次随访未见复发,病者已恢复正常教学工作。
, 百拇医药
    刘某某,女,52岁,农民。1982年4月7日初诊。频吐涎沫40余天。患者于2月28日突然发生恶心呕吐,频吐涎沫,上脘部疼痛,在当地治疗半月无效收住院。经用补液、抗结核、支持疗法及黄芪建中汤、旋覆代赭汤等治疗20余日效不著。于4月7日邀杜雨茂会诊。查患者仍频频呕吐白稀涎沫,恶心不欲食,时而呃逆,每日仅进食2两左右,口不渴,头昏微疼,卧床不起,声低懒言,二便尚利,体瘦,面色萎黄少华,胃脘部柔软有轻度压痛,舌淡红,无苔而润,脉沉细。证属肝胃有寒邪,脾虚失运,反聚液为痰涎,随寒邪上逆致呕吐涎沫,因治未得法,病延日久,气阴耗伤。治当温暖肝胃,化饮降逆,兼益气阴,本吴茱萸汤加味。处方:党参14克,吴茱萸5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公丁香2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沙参15克,炙杷叶15克,川连2克。服5剂后诸症显减。继以上方稍事加减,再服12剂痊愈出院。

    按:杜雨茂强调习古人之经验治今时之病,贵在灵活变通,有与病相宜者直用之,若与病不全相宜者当明其理,化其意,师其法而不泥其方,通常达变,乃为至善。诚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古方加减论》所言:“能识病情与古方合者,则全用之;有别症,则据古法加减之;如不尽合,则依古方之法,将古方所用之药而去取损益之,必使无一药之不对症,自然不倍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
, 百拇医药
    上述二案皆以喜唾为主症,貌似同一,仔细玩味,内自有隙,证候有别,杜雨茂各依仲景所论而治愈。前案喜唾无呕,且唾涎涓涓,杜雨茂据《伤寒论》第395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之论分析,治以理中汤化裁温中散寒,健脾摄涎以治其本;藉二陈汤合焦楂化痰复津、消食转脾以治其标;加桔梗一可助二陈化痰利水,一则升脾气,载药上达,启肺气以宣散布化,故服5剂而诸症大减,继服十余剂而愈。后案之唾,每伴呕恶而作,且与头昏头疼、胃脘疼痛相兼,实由肝胃寒凝使然,故杜雨茂据仲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的论述,以吴茱萸汤加味温肝散寒,降逆化浊;以二陈化痰利水;沙参、炙杷叶养阴益气,理胃通降;少佐黄连以防温药为里寒格拒而难入,同时又有坚厚胃肠、收浮热以止呕之妙。守法守方,终致寒祛浊消,精布唾止,康复出院。 (赵天才 董正华 陕西中医学院)

    
, http://www.100md.com
    寒 疝

    杜雨茂: 辨治奇难病证验案3

    吴某某,男,27岁,本院学生。1982年8月20日初诊:以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伴腹胀、呕吐6天入院,经查诊断为“粘连性不全性高位肠梗阻”,即予禁食、胃肠减压、针刺足三里、按摩,并先后给中药粘连缓解汤、甘遂大黄散、旋覆代赭汤等上注下灌。连续治疗6天无效,拟定手术治疗。但患者因16年前患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行阑尾切除术,术后曾多次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腹部已做过3次手术,故不愿再接受手术治疗。查患者脘腹胀满,脐上及脐旁可见圆形、长条形包块突起,按之柔软,中、下腹部时而疼痛难忍,恶心呕吐,不能食,口不渴,恶寒,大便稀,唇红,舌嫩红,苔薄白而中心无苔,脉虚弦。辨证属寒疝腹痛重证,由寒邪内凝,气机郁阻所致;因治不得法,迁延时日,郁久生热。治拟温阳散寒,兼疏解郁热,用《金匮要略》乌头桂枝汤化裁。制附片、桂枝、干姜、黄芩各8克,白芍、川厚朴、半夏、蒲公英各12克,炙甘草6克,党参15克,延胡索9克,沉香4克(后下),柴胡10克。水煎后经胃管灌入,进药2小时后患者肠鸣频作,矢气甚多,泻下稀便三四次,呕吐止,胃脘部舒适。连进6剂,腹胀痛大减,腹部已无包块突起,可进流质饮食。宗上方化裁继服7剂后病愈出院。随访3年未见复发。
, http://www.100md.com
    按:医者临证,诚然正治而得者多,但由于受病情隐匿、医者思维定势、诊疗水平等诸多主、客观原因的影响,误治而失者亦绝非鲜见。因此,临证还必须提高警惕,冷静思考,善于从自己或他医的失误中分析原因,汲取教训,及时矫枉纠偏,以免重蹈覆辙。杜雨茂从救误案例实践中,教诲后学不能囿于常规或某些条条框框生搬硬套,而应破除思维定势,开拓思路,认真分析病情,准确辨证论治。如对有的医者一见肠梗阻、肠痈(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不论病程久暂,不辨病性寒热虚实,动辄便用苦寒通泻之承气汤类或大黄牡丹汤,一见中风后遗症,甚至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不加辨证,便用清热解毒之剂等提出批评。本案为杜雨茂救治他医误治的案例之一。 (赵天才 董正华 陕西中医学院)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