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访谈
编号:12067545
每句话都是对病人的承诺(天下名医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生命时报》 2011.04.01
     本报独家专访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

    在王拥军院长的办公室里,放着一个异常美丽的东西:一半是红色,一半是蓝色,在清水中丝丝蔓蔓地纠缠着。王拥军说,这是一个16岁孩子的脑血管标本,红色的是动脉,蓝色的是静脉。与它遥遥相对的,是书柜上王院长和女儿的大幅合影,两人笑得无比开心。死的痛苦和生的幸福,就这样在王拥军院长办公室里同时存在着。

    在唐山,见识过生命无法承受之“痛”

    王拥军的医生生涯,从1982年开始。那一年,他从河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带头报名到了唐山。“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的唐山。”王拥军说。那时,唐山大地震已过去6年,但那个城市依然一片废墟。

    “你看过《唐山大地震》的电影吗?就是电影里那个火车站,有一个很大的过街天桥。我站在那个天桥上,不知道城市在哪儿,只看到满目的小平房。因为做饭要烧煤,所以每个平房都冒着烟,整个天空乌烟弥漫,别提有多凄凉。”
, 百拇医药
    在唐山4年,其中1年半的时间,他住在地震棚,也工作在地震棚。“你都没见过那么惨的病房,那么惨的病人。”唐山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单亲家庭非常多。第二是截瘫的病人非常多,是被地震砸的,唐山当时有全世界最大的截瘫病院。

    在医院里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王拥军的一生。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孤苦伶仃的病人,先是被砸成截瘫,后来又得了神经系统疾病,不知从哪儿搞到一把剪刀,半夜里剪开了自己的肚子。王拥军说,第二天早晨查房的时候,他看到满地的肠子和血。

    “从那天开始,我选择了做一个神经内科医生。”见识过生命无法承受之“痛”,让王拥军这辈子都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当作一个医生的人文理想。

    拥有两个工商管理学习经历的医生

    他第一个“人文理想”的实现,是2001年建成的“卒中单元”。2000年,王拥军出任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后任副院长。他在中国第一个提出了“卒中单元”的概念。
, http://www.100md.com
    它不是一个新的治疗方法,而是更人文化的治疗模式。一个脑中风病人,需要内科、外科、康复治疗,需要心理师、语言师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治疗,才能让病人真正有希望过上健康人的生活。

    最早筹划“卒中单元”时,有专家对王拥军说:“用的医生多肯定效果好。”王拥军却回答,没有任何经验告诉我们,人多一定会有好效果,关键是怎么进行整合。为了更好地管理科室,他在北京大学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接受了两个不同文化的管理学(EMBA)培训。他曾经写过一个科训——打造品牌对于个人和医院同等重要,品牌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空间,品牌决定了医院医疗市场的边界。品牌是一种庄严的承诺,品牌是我们最大的资产。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铸造个人和医院品牌的过程。

    人文关怀从何而来

    王拥军是《中国卒中杂志》的主编,每个月他都会写一篇“主编手记”。这些手记的汇编,起了一个非常感性的书名叫《梦在那片海》。

    他的文笔很好,当说明一个非常专业的医学问题,比如“卒中后抑郁”时,他往往会这样开头:“30年前,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了大学生活。一个人的时候,常常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然而,在他的身边,喜欢读小说的医生却非常少。医学生人文课程缺失,对社会和人情了解得越来越少,最终导致他们对患者缺少人文关怀。王拥军说:“我有时觉得一些医生很不会说话,要是自己的父母,你会这样说吗?”

    为此,王拥军在首都医科大学开了第一门人文课,叫“医学沟通”。专门教医生沟通技巧,比如怎么向病人传递好消息、坏消息,用什么样的问诊方式才能让病人说出医生真正需要的东西。在他人文理想的道路上,他坚持着、努力着。▲, 百拇医药(本报记者 张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