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访谈
编号:12067534
让大家都能挺直脊梁骨(天下名医4)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8日 《生命时报》 2011.04.08
     本报独家专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陈仲强教授

    在谈论自己工作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陈仲强教授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双手掌心向下,握拳。

    他喜欢用这个动作来形象地描述自己的专业——脊骨。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人体复杂的脊柱……都通过这种方式形象的展现在了记者面前。而他,早已经与这34节脊骨,打了将近30年的交道。

    下决心要做“承重墙”

    其实,陈仲强与脊柱外科的不解之缘从他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南方人都把我的名字叫成‘承重墙’。”承重墙是支撑房屋重量的关键;而脊柱则是人之所以能站立的支柱,这神奇的贴合似乎注定了陈仲强就该是为保护人们的脊柱健康而生。

    医学生时的亲身经历,更让陈仲强下决心要干脊柱外科这一行。看着曾经意气风发的壮汉因为严重骨伤只能蹒跚行走,幸福的家庭就此毁灭;看着原本可以亭亭玉立的姑娘因为脊柱畸形而只能瘫痪在床,连看一眼天都成为“奢望”;看着骨折的老人再不能挺直腰板,晚年生活苦挨时日……他当时就想,如果能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这一切该多好。
, 百拇医药
    可等到真正站到手术台上,陈仲强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技术的落后严重牵制了治疗水平的发展。“那时候,哪怕是一台简单的骨折手术,也要花上四五个小时,病人则要花上更多的时间才能康复。”但这些困难并没有挫败陈仲强的心,他坚信,只要掌握了娴熟的技术,坚守着为病人解决问题的信念,一切难题都可以解决。时至今日,当可以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器械,最好的CT、核磁等诊断技术为病人服务时,陈仲强的脸上终于可以经常看到舒心的微笑了。

    用100%的努力,换1%的成功

    陈仲强教授总说,这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能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亲身经历中国骨科疾病治疗飞跃式的进步。

    “现在,骨折手术一天能做三四台,八九十岁、甚至百岁老人都可以做手术……这在以前根本是想也不敢想的。过去人们活着有一口气就行,手术能不做就不做;可现在,哪怕是很轻微的颈椎病,但凡对生活有一点点影响,很多病人也会要求做。看着病人一个个逐渐好转,陈仲强觉得离自己的理想目标——帮国人挺直脊梁骨——越来越近了。
, http://www.100md.com
    他至今记得一场惊心动魄的手术。20岁的张清燕,全身脊柱后凸畸形,来到三院时,整个上身已经蜷曲到了一起,脊柱失去了正常结构,手术的风险和难度超乎医生的想象。

    陈仲强还是决定一试,并最终获得了成功。带着张清燕的病例,陈仲强走上了国际脊椎学会年会的讲台,全场为之惊叹:“中国医生了不起,中国医生创造了奇迹。”

    “为了患者,只要有1%成功的可能,我们都要付出100%的努力。”陈仲强说,手术的过程也是医生不断充实自己内心力量的宝贵经历,“每一次手术对医生来说也都是一次考验和挑战。”

    做院长,更得时刻想着患者

    现在的陈仲强,更多时候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院长,他把2/3的时间都花在了医院管理上。不过,只要有时间,他每周还是会坚持出门诊、上手术。
, 百拇医药
    “一个好院长,首先是一个好医生,心里得时时装着患者。”陈仲强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一档《电视英语讲座》的节目曾开启了全中国学习英语的热潮,而它的主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琳教授则是陈仲强从医30年来,最不能忘怀的病人。陈老因患腰椎管狭窄在三院动手术,但因为手术难度高、年龄又大,陈仲强特别担心做不好,但陈老的一句话打消了他的顾虑。“手术成功是最好,要是真下不了台,我就把这老骨头捐给你们做研究了。”对陈仲强来说,患者的这种信任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柱。

    当上院长后,陈仲强最常说的话,就是要当“四个代表”:代表政府、代表患者、代表医生、代表医院。而首先,就是要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样千头万绪的医院管理工作才有方向。现在,北医三院已经是全国“平均住院日”最短的医院;免费发放《医疗服务指南》;缩短预约、等候时间,推行“效率革命”;大部分化验都是当天出结果;手术室随时开放,甚至晚上8点还有医生做手术……

    “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自然希望在看病的同时,享受温馨、得到尊重。”他希望,中国病人有一天也能享受到像美国麻省总医院那样世界最好医院的服务,但他也深深地知道,美国医院2万名职工能做到的事情,如果现在想要3000人就能做到,绝不简单。“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也不是多点笑脸那么容易,这需要政府的投入、医务人员理念的转变……”。

    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陈仲强的目的只有一个:能让更多的患者花最少的钱,最方便地看上病。▲, 百拇医药(本报记者 蒋乃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