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2391532
人口流动对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影响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5日 周荣蓉
    参见附件。

     摘要: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是新时期农村人口的一大特征。要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农村人口的这个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给以高度重视,并及早进行研究和采取措施加以应对。描述了流动人口的群体特征及其医疗保障现状,并据此提出解决流动人口医疗保障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流动人口;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10-0069-02

    农村流动人口是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农村流动人口医疗保障问题倍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学界也从各方面对农村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多方调查显示,安徽省流动人口的伤病风险已上升成为群体的社会风险,如果不能够以恰当的方式解决这个庞大群体的医疗保险问题 ,对于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1 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的特征与趋势

    安徽省的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指农民工)既有一般流动人口的共性,也有安徽省流动人口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安徽农村人口流动近些年一方面在总量上一直呈稳定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在增长率和增长数量上有所下降。2009年安徽省农村流动人口为14533万人,比2005年高出19%,为近几年最高年份,增长144%,但明显低于2005年到2008年的增长速度(此四年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3%),增势有所放缓。

    (2)农村流动人口中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趋势进一步明显。

    2009年全省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中,年龄45岁以下人数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42%,较2008年高出约41个百分点;从文化层次方面来,2009年全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的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268%,高于2004年的26%;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比重为56%,高于2004年的54%;从技术、技能方面,2009年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转移劳动力,占全省劳动力的154%,明显高出2008年119%的比重。

    (3)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是安徽农村劳动力“三大”转移的行业。

    2009年安徽农村流动人口中,流入到以上“三大”行业中的比重累计达到672%,较2008年的656%提高约1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占267%,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232%。转移到采矿业的农村劳动力增加较多,但基数较低。可见,大范围、跨区域转移已经成为安徽省农村流动人口流动的固定模式。大多数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生存基础发生了变化,他们已经摆脱了“恋土”情结,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抛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对农村住户调查资料的长期观察来看,安徽农村流动人口已经从简单的数量规模向复杂技能的效益提高转化,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个质的变化和飞跃。

    (4)举家外出户数开始增多、在外从业滞留时间明显延长。

    安徽省农村流动人口由于受农村土地制度、劳动力市场环境、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外出从业主要呈“候鸟式”流动,即平时在外务工,农忙时则回到农村。近几年“迁徙式”流动就业也有所增加,常年外出从业的已占相当比重,农民外出从业形式已由过去的个体流动为主逐渐演变成现今的家庭式流动和个体流动并存。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为813%,比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64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务工城市所生活的时间也明显延长,2010年对阜阳市临泉县某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表明,年纪在18-26岁的年轻劳动力一次性外出时间大概在8个月左右,27-37岁的中年劳动力一次性外出务工时间则可达到14个月,38-43岁的壮年劳动力一次性外出务工时间则大概只能达到9个月。

    2 农村流动人口对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影响

    2.1 农村人口流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具有双重效应

    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一方面以打工为契机,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也可以使外部的资金、技术、信息、新观念传播到农村,可以为农村地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转移出去的劳动力能为家庭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筹资能力;另一方面,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由于部分脱离了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开阔了视野,带回的城市文明对农民的思想观念,包括社会保障观念产生了积极、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和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对于提高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程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农村流出人口许多是已经富裕的年轻农民,在他们自身可能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同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家庭和社会的医疗保障资源的流失,使得本来已经十分缺乏的农村医疗保障资源进一步流失。而滞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弱妇孺等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医疗保障,但他们的筹资能力却相对较弱;由于流动人口大多数是年轻劳动力,疾病发生的概率较低,另外,这部分人群经济条件较好,抗风险能力较强,对于补偿较低的合作医疗,其支持率较低,他们自己和家人并不愿意为其投保,特别是家中打工人口较多的情况下此问题尤为明显,这使得合作医疗参与者的总体疾病经济风险加大,对基金的抗风险能力造成威胁,因而带来合作医疗筹资水平的增长或补偿水平的降低,这又会影响农民对新型农作合作医疗的参与程度。

    2.2 农村人口流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管理的影响

    (1)农村流入人口对参加合作医疗对象确定问题的影响。

    人口流动的数量大,存在时间长,情况比较复杂。在农村地区,同时存在流入和流出的现象。在农村人口流动中,相当一部分人是从外地流入的农民,他们部分从事非农活动,部分依然在流入地从事农业生产。他们能否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成为一个政策性的问题。他们如果纳入流入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畴,将有利于扩大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对这部分的疾病经济风险起到分担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政府资金如何投入的问题;如果他们被排除在外,一方面,由于他们对流入地所作出的贡献而显示出不公平性,同时也导致这部分人群疾病经济负担不能有效分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