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信息 > 正文
编号:13077431
食品安全:教我如何不紧张?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20日 健康报
     “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墨汁粉条”……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敲击着国人紧绷的神经。日前,在京举行的全国首个食品安全宣传周论坛上,业内人士纷纷建言献策: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离不开企业自律和政府监管,而公众的科学认知同样不可或缺。

    “选放心的饮料很难”

    6月14日傍晚,北京沃尔玛超市望京店饮料专柜前,市民林君拿起一种果味饮料,仔细研读标签上的配料表:“最近,台湾的塑化剂闹得挺凶,得看仔细了,看里面加了什么。”

    此前一天,国家质检总局再次更新名单,台湾受塑化剂污染的企业及其产品又增66种,至此,已有超过1000种来自台湾的食品被列入“黑名单”,其中多数是饮料。

    来超市采购前,林君特意恶补了一下饮料的选购知识。首先看标签,有无“QS”(食品质量安全)标志,标签应明示产品名称、配料表、产品执行标准号、净含量、生产日期、制造商名称和地址、果汁含量等。其中,必须要有原果汁含量,可以以此判断饮料和其名称是否一致。其次看包装,有无渗漏和胀气现象。最后看外观,凡不带果肉的透明型饮料应透明,无任何漂浮物和沉淀物;果肉型饮料可见不规则的细微果肉,允许有沉淀。

    “水、果汁、糖,这些东西知道一点,可后面加的那些化学品都是什么就不清楚了?”他拿起一种奶茶饮料说。这种饮料有20多种配料,标示有:水、白砂糖、植物末(葡萄糖浆,氧化植物油,乳粉,酪蛋白酸钠,三甘油脂肪酸酯,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磷酸氧二钾,柠檬酸钠,六偏磷酸钠二氧化硅)、脱脂奶粉、红茶叶、食品添加剂(食用香精,双乙酰石酸单双甘油酯,六偏磷酸钠,柠檬酸钠,D-异抗坏血酸钠,碳酸氢钠)。

    饮料外包装的字很小,林君挑选了近一个小时,眼睛都酸了。

    “当食物不再是我们亲手栽种、亲自制作的时候,我们已经没有衡量食品是否安全的决定权了!”他感慨地说。

    企业自律和政府监管缺一不可

    “我们永远不可能再回到自己耕种、加工食品的年代。”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我是搞食品的,我都不敢说对每一类食品都有研究,更何况普通消费者。靠消费者个体来判断食品是否安全,可能吗?”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副院长张泽生认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忧虑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生产厂商追逐利益最大化,不按规定生产;另一方面,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管理相对滞后。“食品安全问题可归结为生产者的自律问题和监管问题。企业自律和政府监管缺一不可。”

    对于企业自律,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局长苏志表示,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定职责,“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只有诚实的生产、诚信的经营才能真正确保食品的安全。

    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还有一个原因是生产环节分散,企业很难协同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他建议,企业应该把控好产业链各环节,特别是原料、重要辅料等食品生产的关键环节,同时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一旦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企业就会第一时间知道原料是从哪儿进的。

    “政府监管力度确实有待提高。以前,食品安全主要表现为食品卫生问题,比如细菌污染、化学污染等,监管制度设置也主要针对这些问题。现在,还要防范食品生产经营者违法所导致的安全问题,原有制度明显力不从心。”国务院食安办副司长于军说。

    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食品安全与营养技术官员康彼得提出,食品检查员的素质、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各部门之间的良好合作是未来食品安全领域需要重视的三大挑战。

    食品安全呼唤科学认知

    “记不清说过多少次了,为什么还有人把非法添加和食品添加剂混为一谈?”前不久,在卫生部举行的一次有关食品安全的新闻通气会后,一位专家发出这样的感慨。

    “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我们作为专家出面解释。可每次开完发布会,我都不敢上网看那些评论。”另一位参会专家说,“我就纳闷,靠科学研究、靠数据说话,有些人为什么就不信呢?”

    食品安全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差?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主任毛群安认为,这需要多方面协作,包括食品监管各部门、专业机构、大众传媒、企业传媒等。特别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主动、有效地完成食品安全信息的大众传播。

    公众对当前的食品安全问题也需要科学的认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勇说,对食品安全而言,零风险是不可能的。只要人吃,永远都有危害和风险存在,只能通过道德、自律以及依法监管,实现对危害的防范和风险的控制。 (孟庆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