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102384
调摄情志治未病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566期
     调摄情志“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后世医家对于调摄情志“治未病”亦有精辟论述,故调摄情志在预防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愈后防复发等方面,有疏通血脉、调畅气机、调和阴阳、固摄正气等重要作用。

    未病先防

    调摄情志“治未病”思想在未病先防方面是至关重要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人的情志须常多喜悦欢乐,方可志和神畅。正常情况下七情不会致病,只有突然、猛烈或长期、持续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对外界事物反应的正常调节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病。如《春秋·管子》曰:“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明·龚居中《红炉点雪》曰:“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故应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避免惊恐及忧思恼怒等过度刺激而伤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素问》曰:“清静则内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http://www.100md.com
    既病防变

    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正确的诊治外,开导病人乐观面对病情,避免精神压力以及不必要的情志刺激,是已病早治,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传变的关键。尤其是七情所致疾病,更应该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积极性来配合治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防微杜渐之目的。

    肝失疏泄有二,其一为疏泄不及,一方面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同源。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两者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反而相成。若肝之气血虚弱,疏泄不及,气血无以布达肾而化精,致肾之精血亏虚。肾在志为恐,此时若突受恐吓则气泄于下而加重肾气不固,致肾之封藏失司而表现为二便、精液、经带、胎气等不固。令一方面若肝之气血虚弱,疏泄不及,气血无以濡养心脉,心脉虚弱则神无所舍、心悸不安,甚则惊恐。此所谓“肝气虚则恐”、“血虚则恐”。故肝之气血虚弱表现为肢倦、胁胀或痛不适、气短懒言、抑郁不快、烦躁不安、多梦善恐等病人,应“先安未受邪之地”,切忌惊恐以动心肾,而致肝肾两虚或心肾两虚,如“恐动于心则肾应”;其二为升发太过。肝为刚脏,主升、喜条达、恶抑郁、升腾一身阳气、调畅全身气机。肝藏血,在志为怒。肝之升发太过则表现为肝气上逆,甚则可致血随气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此所谓“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血有余则怒”。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因肝气上逆之证易横逆乘脾犯胃,故在避免暴怒伤肝之时,更要防止过度思虑而伤脾胃。

    初愈防复

    正气不足为发病之内因,故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处于潜病未病态或欲病未病态,极易复感外邪或正虚生邪而复发,此时除了合理、规律的起居饮食外,更要重视静心修身养神调志。尤其对于年老体衰、久病气耗的病人,初愈阶段更应该愉神养性,节制大怒思虑,保持喜悦之情,以使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做到“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方能“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否则,将如《养生肤语》所云:“人之至思发虑,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火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欲少。”如是则对康复为不利。, 百拇医药(牛群 甘肃省庄浪县杨河乡卫生院 孙芳芳 甘肃省庄浪县赵墩乡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