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医德医道
编号:12104754
七成医生不愿子女从医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9日 《生命时报》 2011.08.19
七成医生不愿子女从医(独家报道)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子承父业。如果几代人都能从事同一行业,且精通并发扬光大,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对医生世家来说更是如此。“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是过去很多人的理想。然而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不愿意选择学医;许多医院的医生纷纷跳槽转行;更有很多医生不希望子女再从医。

    近日,《生命时报》进行了一次“医生职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超九成医生“对目前工作不满意”;“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成为他们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超过七成的医生明确表示“不愿再让自己的下一代从医”;而对于以后的职业道路,近五成的医生选择“有机会就会换工作。”医生们对自己的生存现状很不满意,让人看了着急和痛心。

    超九成医生对目前工作状态不满意

    8月12日,本报联合丁香园网站对2452名医生进行了“职业满意度”的调查。具体调查结果如图:
, http://www.100md.com
    调查中我们发现,95.79%的医生表示对目前的工作状态不满意;88.7%的人认为自己的待遇和收入不相匹配,这也是导致其对所从事职业不满的最主要原因;45.59%的被调查者认为,对目前工作不满意,“有机会就会换个工作”;有近八成医生“不愿再让子女从医”,“子承父业”的意愿达到最低点。

    “从是否想让孩子继承自己的事业,就能看出当下医生对自身行业到底有一个怎样的评价。”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遗憾地说。《生命时报》的此次调查与日前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一项报告不谋而合,调查结果显示医生对自己的执业环境感到不安,有的甚至觉得恐惧,医生普遍感到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

    五大问题凸显医生艰难处境

    是什么让白衣天使对工作状态如此不满意,又是什么让他们下定了“决不让孩子学医”的决心呢?为此,《生命时报》采访了北京多位三甲医院的医生,其中,一位教授的话最具代表性。
, 百拇医药
    “现如今,医生的生存状况每况愈下。我不太愿意让孩子和我一样辛苦。他可以选择更容易拿到高薪的工作。”这位教授说道。“虽然我不想让孩子再当医生,但医生在我心中永远是一份神圣的事业。能用自己的爱心,努力挽救生命、为病人去除痛苦,是我感到最欣慰的时候。”她说,她依然记得成功救治第一个病人时的那份激动和自豪。

    在中国,培养一个合格的医生至少需要十年时间。可学医难,行医更难。据记者采访了解到,医生们主要面临着这五大困境:

    工作太忙、压力太大。很多医生都是早晨6点出门、晚上八九点到家。白天在病房里,平均工作8—12个小时,根本喝不上一杯水,偶尔午饭时间为了看门诊还要挨饿。晚上回家晚,很多医生累得倒头就睡,根本没有时间好好陪家人说几句话。就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医生的神经时时刻刻紧绷着,生怕出了一丁点的差错。一项数据也显示,由于长期精神紧张、体力透支,医生的平均寿命比国人平均值低3岁。
, 百拇医药
    医患关系存在矛盾。看病难,在医疗资源集中的大城市更是如此。患者想尽快看好病,医生也想帮助患者脱离痛苦。患者着急的心情,加上医生繁忙的工作,很容易就产生一些小误解。近年来个别医生不规范的行医行为,也在患者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医生被认为是一边拿着手术刀,一边收着“红包”的冷面职业。但医生对患者的偏见更是有苦难言。医患关系剑拔弩张,近日,医生被打的现象也屡见报端。《生命时报》之前的调查也显示,仅2%的医生没碰上过患者或家属辱骂医生。医患关系的矛盾着实让很多医生觉得很压抑,精神上压力太大。

    收入过低。医学是精英教育,在国外,高昂的教育投入换来的是高回报,美国的医生收入是其他职业平均收入的5.5倍,在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公立医院的人均月薪约为1000美元。而在中国,即使升到副高的级别,月工资也就是五六千元,在所有职业中也属于中等偏下。更何况那些资历浅的医生,很多人月平均收入就在2500—3000元左右。
, 百拇医药
    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医院管理中心主任丁晓燕说,据她了解,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医生的收入水平确实跟调查结果差不多;但在一些地级城市,医生的年工资收入可能只有2— 3万元。

    劳动价值与付出不成正比。在北京市发改委网站上公布的肾切除手术价格是320元/例,4名医生、2名护士、1个麻醉医生,忙三四个小时,平均每人每小时劳务费竟不到15元!而在现如今,理个稍微好点的头发都要几百上千,但后者的技术含量和前者相比,却相差甚远。这让医生觉得自己劳动价值还不如一个美发师。“当然,如果提交手术费,增加出来的费用不应该由百姓来承担,国家应该多投入在提高诊疗费的同时加大报销比例,这样才能让医生和患者都获益。”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尹佳说。

    对从医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医生是高技术、高风险的职业。医学技术的革新日新月异,医生想要让自己的技术更加精湛,只有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断地找时间提高自己。这对于平日都已经满负荷工作的医生来说,着实是一项新挑战。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指出,“医生要有科学家的技术,传教士的心灵”。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不断改进自己的医疗技术,学习国内外的医学知识,成为了医生自我提高的必要途径。
, 百拇医药
    让医生成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的袁钟教授表示:“救死扶伤是一门高难度的技术活,应该让一个国家中最优秀、素质最高的人来干这件事情。”让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到医学这一崇高的职业中去。即使遇到更多的艰难,医生也要成为一个国家的旗帜。想要留住人,培养医学人才,需要政府、社会和医生自己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需要国家、政府增加投入。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李本富说,如果光想靠科室奖金,红包回扣等灰色收入提高医生的薪金待遇,根本就是本末倒置。“这种钱能拿得心安理得吗?时间一久,只会让你背负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让医生形象越发负面。”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能够让医生“靠技术而不是靠回扣吃饭”的机制,让好医生凭自己的本事早晋升、多拿钱,这需要国家、政府增加投入。

    其次,要帮助医生重塑自己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美国某报社举办过一次“在这世界上谁最快乐”有奖征文,排名第一的就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医生,因为他们觉得医生是最光荣的职业,如果挽回一个生命或治愈一个患者,能给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带去更多的快乐。让社会不断地强化医生是能接触到人类最高价值、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职业,医生的重要地位不言自明,也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再次,医院也应该提供一些能帮助缓解医生心理压力的措施,比如定期心理咨询、教给一些减压方法等。患者也要充分理解医生,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人,给他们宽松自由的环境。

    最后,医生要不断自律。能否塑造良好的形象、赢得社会的尊重,个人的行为至关重要。医生的处方承载着生命和责任,对患者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依托着患者的信任。所以,医生在平时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非常重要。▲, http://www.100md.com( 本报记者 蒋乃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