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咨询
编号:12104832
科普做得好,也该拿大奖(天下名医(37))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30日 《生命时报》 2011.08.30
科普做得好,也该拿大奖(天下名医(37))

     名家介绍

    王陇德,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84年开始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曾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控制技术和策略专家组成员等职。曾获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颁发的“应对艾滋病杰出领导和持续贡献”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

    公共卫生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长期宣传教育,从幼年开始改掉不良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名家语录

    早就听说王部长英俊潇洒、气度不凡,可在中华预防医学会的办公室里见到王陇德本人时,眼前这位身材颀长、斯文儒雅的“帅哥”,还是大大超出了记者的想象,这哪里像一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啊!

    古人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位集医务工作者、官员、学者于一身的人,可能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吧。在一种愉快的气氛包围下,王陇德缓缓讲起了他和公共卫生事业的不解之缘。
, 百拇医药
    时代的选择让我爱上公共卫生

    祖籍浙江绍兴会稽、出生成长在甘肃兰州的王陇德,身上既带着南方人的儒雅温和,又有西北人的坦诚热情。可说到自己为什么走上卫生事业管理的道路,却只能用“因缘际会”四个字来形容。自幼聪明伶俐、爱好广泛的他,本来一心想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土木工程建筑师。可高考的意外失利,让他进入兰州医学院,他很快对医学产生了兴趣,成为医疗系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等到1970年分配时,医疗系毕业的他却被分到了防疫站。那时,“文化大革命”浪潮波及全国,很多知名专家学者从一线城市被下放到相对艰苦的偏远地区,王陇德所在的防疫站里,就有当时闻名全国的北医“八大讲师”中的沈安、李天霖、曹家琪、连志浩等人。这几位著名医学专家深深感染了王陇德,一有机会,他就向专家们请教。

    预防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的划分和意义,开始在他心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时,西北的生活条件很艰苦。王陇德他们每年都有半年多的时间下到偏僻的农村开展防治工作,亲眼看到很多老百姓,因为不讲卫生,得了传染病,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让王陇德深切地体会到:疾病的预防太重要了!
, 百拇医药
    做好卫生事业管理能帮助更多的人

    1978年恢复研究生考试时,领导鼓励王陇德“去试一试”。这一试,让王陇德顺利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攻读流行病学硕士学位。期间,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获得了赴美考察学习的机会。这段经历,不仅让王陇德学到国外先进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研究理念,接受到严谨的科研训练;同时,他更是看到了中美在预防医学研究上存在的差距,意识到中国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到“预防”的环节上。

    毕业后,出于对家乡人的关心和不舍,王陇德最终选择离开北京,回到甘肃工作,很快投入了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没多久,卫生厅的一位老厅长先后找了他4次,希望他能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在拒绝了好几次邀请后,一次,老厅长语重心长地说,“做临床,治好的只是少数人的病,而做卫生事业行政管理,如果做好了,受益的将是一大批人。”这一番中肯的谈话,打动了王陇德,也由此开始了他对卫生行政科学化管理的不断探索。

    公共卫生管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超乎想象的困难。王陇德记得一次在新疆考察时,一个乡的“克汀病”小患者,多得让他觉得“惨不忍睹”。他们到农户家里才发现,原来,这里家家都有一个土盐罐,吃的是自己开采的没有加碘的食盐。他问一位妇女,“电视报纸上说了要吃碘盐,你们怎么还吃这样的盐?”这位妇女一脸不解地告诉他,“我们祖祖辈辈就吃这个盐。”王陇德惊呆了,也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做公共卫生必须讲究因地制宜。在甘肃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他们给藏民接种疫苗时发现,当地妇女生完孩子一个月内坚决不出门,怎么给孩子打疫苗呢?他发动了宗教的力量,请活佛在讲经大会上宣讲接种疫苗的重要性,讲这项工作与佛教教义的一致性,大幅度推动了新生儿疫苗的接种工作。这些“披袈裟的健康使者”,成了他的好朋友。就这样,王陇德带领公共卫生人员东奔西走,一点点地宣传和推广接种疫苗等传染病防控工作,10年期间,甘肃的婴儿“四苗”覆盖率由4.7%上升到85%以上,传染病发病率下降了47.4%。
, 百拇医药
    公共卫生不能一劳永逸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许多人是从2003年“非典”之后,才开始知道并了解“公共卫生”这四个字。说到这里,王陇德露出了一丝欣慰的表情,“SARS带来恐慌和动荡,也让公共卫生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在2003年3月25日之前,医务人员的SARS感染率高达到27%,其中,疫情报告迟滞、反馈系统不灵敏、对预防的概念淡漠,都是主要的原因。因此,王陇德提出并推广了基于互联网的全国医疗机构传染病病例直报系统,彻底改变了50多年来医疗机构使用纸质卡邮寄报告的落后模式,使我国的报告病例数年均增加39%。

    “但是,公共卫生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长期、不断的宣传教育,帮助人们从幼年时期开始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说,我们需要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王陇德一针见血地指出。

    曾有国外媒体将中国人称为“糖尿病民族”。这个有些夸张的形容,恰恰反映了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中国人从“东亚病夫”到“糖尿病民族”的健康状况变化。今天,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替代传染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杀手,错误的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是出现这一问题的关键。王陇德表示,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早就提出“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各项任务中的首要任务”,但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仍未广泛开展,慢病危险因素几近失控。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600万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2003年,他将“相约健康社区行”中所作的科普演讲集结成《掌握健康钥匙》一书,指导人们如何有效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 百拇医药
    现在,王陇德希望所有的医务人员都能动员起来,联合政府机构、社会力量,包括卫生系统、新闻媒体、教育系统、体育总会等各行各业的多方资源,成立“中国健康促进联盟”,建立冠心病、脑中风、肿瘤等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中心,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积极预防,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素养。争取做到在10年之内,将诸如脑中风等严重威胁百姓生命的疾病患病率下降20-30%。王陇德有些激动地说,“科普做得好,也应该拿大奖,受到国家鼓励,这样才能激发更多的医务人员投身到健康教育工作中来。”▲

    相关链接

    王院士的健康心得

    运动是我的生活必需品

    2007年,王陇德副部长从卫生部退休,可闲不住的他“退而不休”,每天的忙碌当然需要一个好身体作保障,王院士在养生方面有哪些心得呢?

    首先,把锻炼当成一种生活必需品。王陇德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和多数人一样,并不注意保健养生。1994年居然发现自己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有时难受得只能躺着开会;同时,体检还查出了脂肪肝。从此,无论工作多忙,他也要抽出时间锻炼,平常做做力量训练、打打太极拳,周末可以游泳等。他还根据自身情况设计了几套动作,锻炼臂、腰、腹、背部肌肉,上下肢交叉练习。即使出差,他的旅行箱里也总有个拉力器。不要把“没时间”当成借口,看新闻联播、连续剧时,都能一边看电视一边活动身体。
, http://www.100md.com
    其次,生活要丰富些,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王陇德的另外一个“养生秘技”就是唱京戏。由于父亲喜欢京剧,他很小就学会了不少出戏,既能演也能唱。平常上下班等车的时候,或者工间休息时唱几出,既锻炼气息、使心情舒畅,也能使大脑保持灵活。现在,他还能准确地记下百余段传统剧目的唱词。

    最后,注重饮食和营养的平衡。他推荐给中老年人“饮食十个网球原则”等,即将一天的进食量设定为不超过一个网球大小量的肉类,相当于两个网球大小量的主食,要保证三个网球大小量的水果和不少于四个网球大小量的蔬菜。这样做,不仅非常有效,而且直观形象,很容易记住。

    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的体育锻炼,让王陇德身体健壮、体力充沛,一点啤酒肚都没有。他笑着说,“看到这样的我,大家都说,我的健康知识讲座很有说服力。”▲

    (陈 芸), 百拇医药( 本报记者 陈 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