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458013
“心主神志”与“脑主神志”之争 等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2日 医药经济报
     “心主神志”与“脑主神志”之争

    在现代医学理论中,脑才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宰,这跟中医学“心主神志”的说法大相径庭。很多店员也不是很清楚,到底是心主神志,还是脑主神志。

    其实,历史上曾经也有争论。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脑为元神之府。这在《内经》中就有提及,认为脑具有精神思维和主管感觉运动的功能。到了明清时,这种说法得到了进一步细化,清朝末年的时候,河北玉田县出了个名医叫做王清任,为祖国医学的解剖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当时很出名,因为他常常半夜起来,偷偷刨出乱坟岗里的尸体做医学研究,观察被野狗咬坏的尸体肚皮露出来的内脏,不但自己冒着很大风险、忍着恶臭,还得顶住当时封建伦理道德的压力,而他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古书中关于脏腑的记载是否正确。经过他的观察,发现了不少古书中关于脏腑位置、形态、功能的不准确,更是根据自己所见写成《医林改错》一书,书中明确指出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所听之声归脑,所见之物归脑,所闻香臭归脑”。在五脏中,脑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髓海。所以,肾精亏虚则髓海空虚,可引起头晕、健忘、耳鸣、记忆力衰退、思维迟钝等。至此,脑主神志的说法便被人们接受。
, 百拇医药
    那么,心主神志与上面的说法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心主血,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也是以血为基础的,所以心主神志。中医学中的“心”更像是一种功能符号,人们对心与神志的认识往往很朴素,比如说我们遇到惊吓或者紧张,为什么总是心里突突跳而不是脑子跳?祖国数千年来积淀的文化传统也在印证这一点,比如我们常常说做事情要用心做、对待人要真心实意,如果某个人做事特别过分就会称为“丧心病狂”等等。因此,中医学心的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性哲学的鲜明特色。中医学的心神论长期以来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当然,在临床上,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方面的病变,既不能全归于心,也不能全归于脑,而应该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心主神志的道理也就在这里。 (文 蒋昕捷)

    

    心主血脉
, 百拇医药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主脉。心脏与脉管相连,其中流动的是血液。心脏、脉管、血液就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都为心主。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心脏搏动行血输送营养物质,供养全身;另一个功能就是生化血液,使血液不断得到补充。

    那么,有店员疑惑了:明明应该是骨髓生血,怎么是心生血呢?这是因为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胃肠吸收水谷精微,再通过脾的升清散精作用上输给心肺,肺吐故纳新后,贯注入心而赤化成血,然后经心脏搏动而周流全身。这个过程里面,血是从心脏里面出来的,所以就有“心生血”。心功能正常则搏动正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若心有病变,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则出现面色无华、脉象细弱,如血流不畅引起瘀滞则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刺痛、脉结代等。

    此外,不得不提的还有心包络。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上附有脉络,是通行气血的经络,合称心包络。由于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脏象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外邪侵袭于心时,首先侵犯心包络,故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藏神的功能异常,如在外感热病中,因温热之邪内陷,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妄言等心神受扰的病态,称之为“热人心包”。由痰浊引起的神志异常,表现为神昏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乱的病态,称之为“痰浊蒙蔽心包”。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变与心是一致的,故在辨证和治疗上也大体相同。 (文 蒋昕捷)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