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视点
编号:12116428
除养生乱象从加强中医科普入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30日 中国中医药报
     针对近一个时期国内出现的养生乱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加大对中医药市场的监管力度。与此同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两个公告,一是《24种编校质量不合格养生保健类图书名单》,明确要求出版单位将其全部收回销毁,二是《53家具备养生保健类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名单》,进一步规范养生保健图书的出版。这些举措,无不令人拍手叫好。

    治理养生市场,应从源头上抓起,大力加强中医科普工作,尤其是加强真正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向大众的传播,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与兴风作浪的“伪神医”作斗争的需要。

    在与“伪神医”斗争的时候,仅仅依靠普及现代科学与现代医学知识是不够的,因为人们上当受骗的一个重要原因,除医学科学知识欠缺之外,还在于人们既需要吸取古代传统文化中有益成分作为营养,需要运用源于自然的传统医学来健体强身,而又不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即缺少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以至于被巫医相混的假相所蒙蔽。由此看来,中医科普迫在眉睫,亟待加强。以下笔者谈几点管见。
, http://www.100md.com
    一是各级中医药行政部门要切实把中医药科普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国家对其极为重视。在继承、创新和大力弘扬的同时,要将中医药科普宣传有机地融入其中,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常抓不懈。

    二是充分发挥各级中医药学会的协同作用。凡是没有成立中医药科普分会的地方,都应尽快成立,并积极开展工作。在其他各级专业分会的工作中,要把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摆在同等地位来抓,尤其是要加大普及的力度,使各专业学科真正能为百姓所学,为大众所用。

    三是开展“大家”写“小书”的活动。为加快科学技术的普及,我国曾开展过由百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撰写科普图书的活动,反响很大、收效很好。并于2006年召开过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表彰大会,于2010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设立了11位首席健康科普专家,若是这些“大家”每人都能撰写一本科普“小书”,不但会加快中医药知识的普及,而且会使我国的养生保健图书市场焕然一新,“伪养生”和“假养生”的“神说”会不攻自破。
, 百拇医药
    四是在中医药进社区的工作中,加大中医药科普力度。中医有两条根,一是传统文化,二是人民群众。中医一直植根于百姓之中,这应该成为普及中医药的一条重要途径。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一定要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纳入到日常的健康教育之中,提高群众自我保健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我国的全科医生应该具有中国特色,这样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无论是全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专科向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都应开设中医课程,只有具备中西医两种技能的全科医生才能真正胜任“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才能把中医知识普及到家。这既是广大人民群众养生保健的需要,也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医学体系的需要。

    五是把中医药科普内容纳入到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之中。以往我们评定专业技术职称,“金标准”是科研和学术论文,而忽视了科普能力。因此,应该对这一“金标准”进行调整和修改,将中医药科普文章纳入其中,也作为评定依据。

    六是在中医药高级人才(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培养中,提高他们的科普能力。毕业时,应交两份科学文章,一是学术论文,二是科普文章,考核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普及能力,以免他们的研究被束之高阁,改变这些高级人才只“专”不“博”的局面。严格来讲,科学劳动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科幻(前瞻性的科学设想)、科研、科普(想象、研究、普及“三位一体”),作为中医药的高级人才或是专家,甚至科学家,应该是三者都要具备,才算是“真资格”的,至少也要科研、科普兼具。
, 百拇医药
    七是中西医要加强团结,精诚合作。在我国现行医疗体系中,从临床角度讲,大多中医已将西医学的一些诊疗方法纳入到临证实践中作为诊治疾病不可缺少的手段,而西医也少有不开中药的。中医和西医要加强沟通,互补为用。同样,医学科普也应该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因为这种新型的科普形式,深受大众欢迎,也应该成为我国独有的优势。

    八是每一位中医药科技工作者要尽职尽责。西方古代医圣希波克拉底曾讲:“医生治病有两种手段,一是药物,一是语言。”其实,医生用语言治病的过程,就是医学科学向大众普及的过程。因此,向大众普及中医知识,是每一位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份内的工作,是其神圣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只有他们才懂中医,才是普及中医知识的行家里手。近一时期国内出现的养生乱象,“伪神医”招摇撞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忽视了科普,把本应属于自己占领的阵地“拱手相让”。, 百拇医药(宁蔚夏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