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90984
浅析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5日
     3 健全人格塑造的途径与方法

    人格塑造是教育者针对大学生的素质状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促使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要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和自我意识,形成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

    3.1 坚持客观合理对待自我、他人及社会的态度和自我价值观的统一

    价值引导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在学校就是德育教化的过程。德育的本质是道德学习主体在教育工作者创设的特定价值情景中不断主动和自主地改造自己的品德心理状态,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自省的情况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不断实现道德人格的提升。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做到了解自己及自己的能力,树立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合理价值观念,客观评价自己,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接纳别人,学会宽容。在对待社会的态度上要接纳社会、相信社会,关心社会的发展进步,对社会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 百拇医药
    3.2 进行人格教育应重视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人格教育是教育者为受教育者提供人格成长的方向与人生价值判断的尺度,而不是替代成长,更不是漠视发展中的个体作为潜在的或显在的道德活动的主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德育中“个体”人的道德尊严和人格尊严的忽视,必然使得道德教育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深沉的感召力。

    3.3 进行人格教育应该注重教育内容的内化与吸收

    人的自觉的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如果只有外部的灌输和引导,而缺乏个体内化,人格培养就不能实现。人格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道德的养成也应如此。外部的强制灌输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规律,教育会流于表面化。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成为人的习惯。中国文化重视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面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这些都值得在大学的人格教育上引起重视,即在日常行为实践中养成人格,从细微处滋润人格。
, http://www.100md.com
    3.4 教师人格的榜样作用

    智慧要用智慧来培养,人格要靠人格来熏陶。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进取的标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教师对教学业务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呕心沥血的敬业精神和炉火纯青的学问境界,会油然而生发出一种由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糅合而成的人格力量,学生将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教师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健康个性的学生。因此,无形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师高度的素质修养,这是大学的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为之的。

    3.5 重视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领域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在校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的鉴别标准有:①人与环境的关系和谐;②自我认识正确;③人格健全。其中人格健全表现为个人的需要、动机、欲望、理想、目标与环境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内在协调,表现为认知能力、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三方面协调,需要、欲望与目标协调,动机与行为协调,行为与环境协调。人格结构的内在不协调,即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称为缺陷人格。学校应重视人格缺陷者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帮助他们完善人格,设立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
, 百拇医药
    3.6 实行人格教育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统一起来

    如果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标准不统一,学生将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冲突,从而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尽可能地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效协调,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曾欣然.德性培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2]罗国杰.德育教育与价值导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张兆芹.论德育工作中的人格教育问题[J].深圳大学学报,1998(3).

    [作者简介]黄彦华(1978—),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